有人说:“有房就有家”,也有人说:“和亲人一起生活的地方。”
可要我说,我的家是父亲出生的地方,如老家的白粉墙黑瓦,是不论经历多少风风雨雨,依然默默等候我归去的老瓦房。
父亲年青时亲手建的老房子,是那么可亲可爱。
直到我与父亲在大城市里-----深圳的地方长大......几次回父亲的老家后,现在我都还记得,在老家的一瓦之下,有着父亲和大哥儿童时留下美好的时光和记忆,看牛、捉鱼、戏水不亦乐乎。也有着上一代爷爷奶奶家人共度的安然岁月。可时间不疼人,老瓦房渐渐被一栋栋钢筋水泥的洋楼替代,好多亲人们也去到更远的地方,村里的老瓦房因年久失修,好多已成为危房,很可失。
优美的老家村庄(上两图为网上下载,下两图为于2009年拍摄)
何处是吾乡?【天地之间有片瓦,五行相合是吾家】
《周书》载“神农作瓦器”,《礼记》云“夏时昆吾作瓦”,瓦的起源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在千年的岁月中,中国人的瓦分阴阳,正面为阳,反面为阴,一块阴一块阳相扣相合,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大道。更为让人惊叹的是,中国祖先们曾以金取土,以水和泥,于烈火中烧结成瓦,将瓦叠于椽木之上,一瓦遮头,为祖先的人又遮风又挡雨。
老家各村民之间的幽幽小道,瓦房错落有至,鹅卵石的地面,绿绿的小草,优美的画面。(图为于2012年拍摄)
瓦,顺乎阴阳,合乎五行,它不仅守护父亲和大哥(还有姐儿时生活一段时空)走过多年岁月,更是陪伴家人生老病死。雨点如淋,一片凄凉。于是杜甫有了期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稳如泰山,不惧风雨的瓦房,才是老百姓安身立命之家。
老家各村民的瓦房,鹅卵石的墙基和地面溶合为一体,古朴自然;土雕楼建筑特点,述说着历史。(图为于2012年拍摄)
有史为签,在《清明上河图》中,一段京华烟云飄在瓦上。远远看去,黑
瓦盖顶的是普通人家,它不同于琉璃瓦铺就的宫殿,华丽庄严不可亲近。只因它记载着中国普通百姓生活的点滴,带着一丝温润,淌过流年沧桑。
图为于2012年拍摄)
瓦房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下雨之前,屋前檐下的柱础就先潮润,古人云:“天欲雨,柱础润”,果然不假很早就有人说:“屋子一旦上了年岁,就有灵性,能知天地人意。”
图为于2012年拍摄)
人们常说瓦通灵,殊不知人有生死,瓦亦有。所以每隔几年都需要上房“捡瓦”,人们会选择在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里,用新瓦把老瓦换下。只为让瓦质本洁来还洁去,归于山林,归于天地,归于我们最初的来处。
这处是爷爷奶奶上一代的宅基地(图为于2012年拍摄)
留不住的瓦房,回不去的故乡。
就如当代作家冯骥才痛心疾首的说:“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可是没等我们去认真阅读它,在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大潮中就消失不见了
老家新铺的大马路,展现新农村建设的步法,瓦房还能保存多久?(图为于2009年拍摄)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着我们不断向前,老家也一样,从农村到城市,改造、重建、变迁,遗失的遗失,消亡的消亡,就像我们安身立命的黑瓦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幻化成我们的精神故里。
人们常说,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可瓦房,我不能忘却,不敢忘却,不会忘却..........
下面来介绍一下阳福高的历史与今生:
阳福村有三个古建筑,是新丰这个古村落的镇村之宝。今天走进新丰县沙田镇阳福村:阳福塔、英雄剑有170多年历史,是1849年道光年间建的,而状元笔是1884年光绪年间建的,用十二个字讲就是:塔聚五福,笔点文曲,剑指武魁。
“塔聚五福”(阳福塔)“笔点文曲”(状元笔)“剑指武魁”(英雄剑)“连理繁枝”(鸳鸯树)“临岸观澜”(水口庙)“鹤骨劲松”(不老松)“登高祈福”(观景台)“逐浪踏沙”(亲水滩)
阳福塔
图为于2009年拍摄)
阳福古塔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为六角五层仿楼阁式砖塔,高20.1米;塔基边长3.14米,周围砌有矮石栏杆;塔身首层边长2.14米,墙厚0.8米。第一层塔门为拱券形,门额上方灰塑横批“珠联璧合”四字,两旁原有灰塑对联已剥落不可辨;第二层东开小拱券门,门额上方灰塑“文武帝阁”;第三层东开圆窗,上书“紫极垣”三字。各层均以五叠菱角牙砖和挑檐砖叠涩出腰檐及假平座。第二层腰檐下的灰塑人物图案,栩栩如生,其余各层腰檐下则绘有人物、花卉彩画。塔内各层原有木楼板、楼梯,现均无存。1984年,阳福塔被公布为新丰县文物保护单位。
阳福的村民都会再宗祠前举行盛大的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感谢与追思。敲锣打鼓,舞狮十分的热闹,是新丰难得一见文化盛宴。听说现很少搞这些活动了。
据介绍,沙田老区镇紧抓机遇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机遇,按照“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发展思路,组织规划辖内的长引、阳福、龙潭、天中四个村联合打造“天龙长福”乡村旅游线路。阳福村则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文物、文化和绿色生态等特色资源,开发建设阳福塔紫薇公园,培育旅游吸引物,打造乡村旅游新景点,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图为网上下载)
此次回乡展现时,并不急于寻找新视觉钢筋水泥的呈现。而是通过文脉寻源之旅,去挖掘老宅项目所应承载的历史文化气息以及现代城市发展相应的生活理念。设计“老宅记忆馆”的初衷是为“我们的父亲经历过的、成长过的历史预留一片更为恰如其分的展示之地”。展现年青父亲当年亲手建造的房子,一砖一瓦、一木一石的勾勒,老宅记忆馆兼具文化展示书吧功能、新建筑内有超高层的书架展示乡村图书馆的功能、有陈列父亲当年使用过的木工工具展柜及做过的展品(如老父亲做过的台和桌椅)、以及我们新生代在城市生活过的进展时代的过时有意义的电子产品及物件(如大哥大手机、照相机及胶片、电子唱片(磁帶、黑胶唱片)、旧电视机、打字机等物品)、镇馆之宝—-辞海字典(父亲八十年买的)、母亲使用过的缝衣机、还有一此父亲母亲及家庭旧照片(特别是父亲母亲的金婚照)、弟弟的大量书籍及工具书一批、大哥、二哥创业的公司历史照片、会有我的艺术品、画及书籍一批、以后还会有父亲母亲的雕像。如同时光博物馆,好象自己重新成长了一次,一进门就能听到老房子的《1978-2018年改革开放40年》背景音乐中---1979乡恋、1980妈妈的吻、1981光阴的故事、1982我的中国心、1983一剪梅、1984小草、1985明天会更好.......,相信总会有一首歌曲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设计过程对新建筑屋内的大窗户以中式窗洞的形式成通透看见书架,形成有清境的阅读时空之感,丰富的立面层次,同时保证天顶窗外采光及视线进入室内。
老宅的一层和二层陈列记忆馆艺术品作为视觉焦点,既体现阳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旧时风貌,同时让子孙后代联想到那只误入年代时空隧道的老宅记忆馆,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空间功能的扩展,使其以一个更为开放、更方便与动的方式展现在观者面前,空间则摆放由阳福当地搜集而来的各类丰富的带有历史文化痕迹的生活用具及装饰黑瓦,空间如同一个小型家庭型博物馆,诉说着老宅的来生与今生的故事。
三层以上的楼层为新建楼层,外墙为现代简约建筑装饰元素白色墙,每层建筑有阳台凹凸花池种植植物及花(也是老父亲心中对建筑的意愿想法),每一层为两个标准房间,不用锁匙,用密码开锁,为经营性的民宿设计风格,为农村很少用的浴缸及酒店式管理方式。共享空间为老宅一层到新建楼顶,多面展示性超高书柜,全层高18.9米及楼梯全高书柜为一体的综合性展示柜,顶部为两个天窗,保证外采光及视线。每一层标准间靠近楼梯处窗户的位置,挪出2个平方米左右的面积,搭建出舒适、休闲的飘窗卡座,营造一种优雅气息。飘窗处设置一个地台,摆上厚厚的坐垫,就可以在这里和家人、朋友一起喝茶、下棋、谈天说地……。图书馆式的装饰景观重现历代文人隐士向往的居住环境,于千年文化底蕴寻找精神依靠,同时感受科技为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做一个大隐隐于市的现代隐士。
顶层为复古外墙装饰,建筑为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从正面看两边高耸的墙体呈镬耳形,从侧面看就像一个“凸”字,屋两边的镬耳造形。此设计与楼下老宅建筑成一体呼应,启到承上起下作用的修饰效果,瓦还是老房的装饰瓦(用当地拆下来不要的瓦片来装饰。楼顶空间三个面为大落地玻璃外墙窗,设计为楼顶书吧!
所营建的意境空间不仅是新中式风格的表达,更是对于自然生态和地域特色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