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王丽老师的孙子兵法系列课程,前面几章都是讲战争前的谋划,军需用品,而没有具体讲到作战方法。今天是讲行篇第四。
1、胜可知,而不可为;
在战争中,如果想取得胜利,要给自己创造胜利的条件,让自己有把握去赢得这场战争,但即使做足了所有的功夫,是否可赢可预,不可求。
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空城计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最后面对魏国十五万大兵,诸葛亮没有用一兵一卒战胜了这场战争。诸葛亮故作沉着,强大,但当他上台抚琴时,司马懿是否会进入他的埋伏,是没有把握的。�诸葛亮知己知彼,根据对方的情况,对自己的战略布置了很紧密的计划。 诸葛亮是根据司马懿平常作战的风格和性格来设这个空城计。我们要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做好谋略。八卦思维,多考虑。胜利可以预见,最终的胜利取决于对方。
就如我们现在进入育心学习经典一样,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会像赖思佳一样这么优秀,成为一颗参天大树呢?历史中经典很多人学,特别是《四书五经》,还是有很多人并没有成才。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先要有谋,小时候家长的正确引导。�把经典比作军师力量,孩子有没有成才的原因,就如《空诚计》司马懿性格的缺陷一样。
为什么读了经典,有的孩子成才,有些孩子不能成才呢?也完全在于孩子本身,孩子是否能很好的运用经典。孩子的优秀应体现在德、智、体、礼、仪、廉等方面。读了经典的孩子是否能成才,也取决于孩子本身。而父母在生活要有双慧眼去发现孩子的问题,加以引导。作为父母就是尽自己最大能力正确地引导孩子,不去设想孩子长大是否成才,完成取决于孩子本身。这个也是自然之态。如果每天都很好,也不是常态。读经过程中有些孩子看上去指读、坐姿都很好,但不一定入心。孩子口动,心未动。我们育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剥离自身不足的过程。
“胜可知,而不可为”的道理也不仅用于战争中,可以运用在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好自己,能有多少收获不去设想,只管自己能做的。做不做是你的事,接不接受是你的事,也就胜可知,而不可为。做取决于自己,但结果不可强求。
善守者,长于久地之下。善攻者,故不知其所守。关键在于:度、量、数、称、胜。土地面积的大小决物力、人力的容量。资源的容量决定可投入部队的数目,部队的数目决定双方兵力的强弱,双方兵力的强弱得出胜负的概率。
王丽老师的课程通俗易懂,联系生活,让家人们受益匪浅。我感受最深的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要积极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该做的事,把自身的条件不断完善,至于是否能成功,不是我们能掌握的,所谓成事在天,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要坦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