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下旬,江武墨·优秀圈子179次分享会如期举行,分享主题是“春节拜年”。
我心想,这是要提前开网上茶欢会的节奏吧。
于是,我在准备分享稿的时候,来了一波回忆杀,狠狠地回忆了小时候拜年的美好场景。
没想到,优秀圈子会议让我眼前一亮。
从一个如此轻松愉快的话题,学到了很多底层的逻辑思考,并能够为以后的生活工作提供指导。
01
凡事多问为什么,看到事物本质
对于这个分享话题,我和旭芳真不愧是死党,认知完全一样。
说起春节拜年,我们就想起小时候浩浩荡荡到各个亲戚家拜年的场景,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这大概是70年代到80年代的人统一的感受,格半给我们的点评关键词是“故事大会”。
小太阳分享了小时候跪着给姥姥姥爷拜年的场景,还分享了长大后自己用心给家里亲戚准备礼物,以及突破自身限制大方给同事发感谢短信拜年的事情等。
格半给小太阳的点评关键词则是“闺蜜聊天”。
以上的伙伴们都是看到了怎么拜年,但没有看到拜年的后面是什么。
为什么要拜年?
我想对于每个人来说,拜年的意义都不同。
有的是送祝福,有的是送感谢,有的是为了维系关系,有的或许纯粹就是遵循一个习俗。
我有个客户给我分享了他的一个故事。
他每一年无论多忙,正月初六都会准时从湖南赶到宁波,给他一位大哥拜年同时给他过生日。
这位大哥曾经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一次,因此,拜年对于他来说,其实质就是“感恩和维系感情”。
而我只要回老家,都会带着孩子给各家亲戚长辈家拜年。
拜年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对长辈的尊敬,对习俗的遵从。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看到并知道,什么是亲情,什么是祝福,什么是尊敬长辈,什么是寄予希望。
这是一代代美好亲情互动的传承。
看到了事物的实质,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形式上做些优化,从而达到本质目的。
02
凡事逆向思考,看到多种可能性
格半在会议总结时,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我可以说出100个讨厌拜年的理由,比如强迫性社交、聊天八卦、讨厌大人打牌等。
但是,如此讨厌拜年,为何我们还要去拜年呢?
这段话瞬间打开了我新的认知维度。
讨论一个事情,不一定非要说它的好,我们也可以说一说它的不好,甚至表达你的讨厌,以及讨厌为何还要做的原因。
也就是说,凡事可以多一些逆向思考。
春节是我们中国最大一个传统节日,我们只是习惯性默认拜年是一个必修项目,随着时间的流逝,似乎记忆会自动筛选留下美好的事物而已。
不是说主张不要去拜年。而是说,凡事皆有可能,多一些角度考虑问题。
有些无效的拜年完全可以不用去,比如,敷衍了事的走大街,人到心不到的拜年,尴尬的表演式拜年。
实则,拜年主打一个诚字。如果与诚字违背的,就完全没有必要。现在诸多的无效社交也同出一辙。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上,我们不妨多些思考角度,甚至逆向角度。
这让我想起菲茨杰拉德的一句名言:如果一个人能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等智慧的标志。
其实,这就是一种理性多角度思考后的保有的灵活性,也是万维钢在《精英日课》中提到智慧的能力中的一种。
03
凡事有破有立,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家是个大家庭,爸爸的兄弟姐妹共6个,他们都已经进入了平日“任劳任怨”,节日“尽情放飞”的年纪。
平日都是帮着孩子操持家务,但是一到节假日或者生日聚会,他们兄弟姐妹就会抓紧一切时间娱乐起来,说到娱乐无外乎“打牌”。
打牌,是一项开始了就难以叫停的活动。他们经常一打就会忘记了时间,熬到十二点是常有的事情。
他们要准备各种聚会的饭菜本来已经很辛苦了,还要抽出本应休息的时间来熬夜打牌,真的是让我们感到无语。
我们晚辈虽然感觉如此娱乐很不合适,但是这么多年,秉持着不主张不反对的态度,也就听之任之了。
江武墨老师在点评发言说道:文化需要传承,但是规则可以修改。
我被这句话深深震撼,我们总是习惯性适应,而往往忘记不好的习惯是需要修改的。
爸爸他们那一辈兄弟姐妹都已经迈入60岁大关,如此熬夜,如此庆祝春节,不仅不利于他们身体健康。
而且把春节期间天南海北好不容易聚到一起,原本可以促膝长谈的宝贵时间都浪费,真的应该改一改了。
那么要如何改呢?
一要破。
要改变父辈春节拜年聚会长时间打牌的老习惯,让他们认识到熬夜打牌不仅对身体无益,还挤占了我们与他们聊天的时间。
二要立。
给父辈立规矩,比如规定打牌不能超过晚上十点;给父辈安排更好的活动来取代这个活动。
比如,组织老老小小外出踏青,让不同辈分之间多些生活工作的交流。
一个轻松的话题,能引发我对底层逻辑的深入思考,以及激发我去探索打破旧规则定立新规则,都归功于优秀圈子互相赋能、贡献的理念和机制。
非常有幸加入到优秀圈子,也期待有更多的小伙伴能有机会加入我们。
作者丨春风
编辑丨江武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