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新论

实际上,在那些福利待遇较为优渥的国家(例如北欧那些福利型国家),很少会出现“井底之蛙”这类带有羞辱意味的说法。原因在于,社会整体的尊严感差距并不明显,贫富差距与权力差距也相对较小。普通人不必因出身、职业或收入而感到自卑,他们普遍具备一种稳固的自我认同感与自信心。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便有人喜欢“吹牛”,那也往往只是生活中的一种幽默调剂,带点轻松自在的意味,并不会夹带着嘲讽或压制他人的企图。

反观传统的国内环境(例如贯穿中国过去历史),由于社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形,权力与资源集中在上层,底层与上层之间的尊严感差距被不断放大。于是,“井底之蛙”这样的词语才被反复使用,带有一种刻意的贬低色彩,提醒底层人要清楚自己所属的阶层,不要轻易僭越。某种意义上,这种羞辱性话语本身就是阶层秩序的再生产工具,是社会结构不平等的一种日常化体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