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钦•洛桑尼玛
【提要】本文从十八个方面略述种性建立:了解种性的目的、不知种性的过患、种性出典、能证成种性的正理、种性体性、种性分类、种性事例、种性譬喻、种性训释、种性异名、障碍种性醒觉的过失、醒觉种性的利益、醒觉种性的方便、醒觉种性的特征、如何循种性而引导之理、种性界限、佛教四宗各自所许种性之理、略述藏传佛教各派关于种性的主张。
【关键词】佛性本性住种姓习所成种姓
【作者简介】噶钦•洛桑尼玛,西藏扎什伦布寺教师。
敬礼传承众师长,略述若修能成佛,种性堪生功德界,法界如来藏建立。
本文拟分十八节略述种性建立:1.了解种性的目的,2.不知种性的过患,3.种性出典,4.能证成种性的正理,5.种性体性,6.种性分类,7.种性事例,8.种性譬喻,9.种性训释,10.种性异名,11.障碍种性醒觉的过失,12.醒觉种性的利益,13.醒觉种性的方便,14.醒觉种性的特征,15.如何循种性而引导之理,16.种性界限,17.佛教四宗各自所许种性之理,18.略述藏传佛教各派关于种性的主张。
1.了解种性的必要性
如果知道下至无间地狱一切有情相续中无上毕竟安乐的来源--佛性存在,用此来源,缘彼而修,便能获毕竟最胜安乐佛位。
2.不知种性的过患
譬如,穷人虽拥有金质灶石,却不知道,依然贫穷;犹如自家地下虽有无尽宝藏,但是此人一无所知,则不能以此宝藏消除贫穷一样,诸有情自相续有大宝藏,自性不著纤尘,能离一切过、获一切德,此即界、如来藏、心之法性,若不解此,因匮乏圣功德故,须不断领受各种痛苦。
3.种性出典
《般若二万五千颂》云:“善现!无有菩萨句义。何以故?生于菩萨若有若无悉不可得。善现!是故无有菩萨句义。"①
《般若八千颂》云:"心非心,心之本性光明。"②
《如来藏经》云:"此等众生常具如来藏。"③
《胜堂经》云:"世尊,若无如来藏,则不厌患众苦,复于涅槃无有欲、欣、求、愿。”④其余教证尚多。
4.能证成种性的正理
一切有情相续中固有的心之法性有法,是佛性,盖缘此而修,能令一切功德转胜,逐渐净治所有客尘后,能转成自性身故。
一切有情有法,恒具如来藏,盖正等正觉法身事业涉及、趣入自相续故;有情与佛心性真如体性无别故;一切有情相续上,存在能成为法身体性的“种性”或"界”故。
①《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一十一《譬喻品第十一》:“佛告善现:‘无句义是菩萨句义。何以故?善现!菩提、萨埋二既不生,句于其中理亦非有故,无句义是菩萨句义。’”(《大正藏》第7册,第220页中)
②《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百三十八《妙行品第一》:“心非心性,本性净故”(《大正藏》第7册,第220页下)
③《大方等如来藏经》卷第一:“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但彼众生烦恼覆故”(《大正藏》第16册,第666页下)
④《胜量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第一:“世尊!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大正藏》第]2册,第222页中)
5.种性体性
佛性的定义是:能成为佛身之法。
6.种性分类
佛性可分为本性住种性和习所成种性两类。
本性住种性的定义是:自所依法、能成佛法之法性,此能成为自性身。
习所成种性的定义是:能成为有为佛身。
7.种性事例
依次为能生诸有情相续之功德、能断障碍的心之法性(本性住种性),以及如是之心(习所成种性)。
8.种性譬喻
诸有情心谛实空之法性是本性住种性,犹如虚空。如虚空容受一切有形事物,有情心谛实空故容可生起一切诸胜功德。假使没有虚空有形事物无法存在,有情心若实有,不容生起诸胜功德,故佛十力等一切功德生起的基础,是心性光明、所有二障尘垢为客成立。其余譬喻尚多。
9.种性训释
种性对字为gotra,go-来自功德gu^a,-tra来自救度tNra,功德度或出生功德名种性。①
10.种性异名
即:种性、持、助、因、依、阶级、前导师、舍宅、种子、界、性。此复如其次第,出世间法之生源故名种性,定取果故名持,令果、住相续故名助,令果增长故名因,果时亦转故名依,次第起故名阶级,果之前行故名前导师,故趣此处故名舍宅,是起之因相故名种子,取顺己之果故名界,非虚假故名性。
11.障碍种性醒觉的过失
分为烦恼炽盛;为恶友摄持;匮乏修法顺缘资具而不能修;不能自在修法,受制于国王等四个方面。虽一切有情相续中固有佛性,然还未能解脱生死是由于存在这些过失:受生没有机会修法的无暇处;耽嗜妙欲故不禁三门罪行而行放逸;具有愚痴、喑哑等异熟障;烦恼炽盛为障。
12.醒觉种性的利益
有菩提心极坚固,精进增上殷重修行,速脱恶趣等殊胜利益。
13.醒觉种性的方便
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所闻之义,特当如理归依,由此将醒觉种性。醒觉说种性尤须积资净障,因此应当如理积净。
14.醒觉种性的特征
若见某人听闻生死过患、离彼之解脱利益时,出现身毛竖立,眼中流
①《大乘庄严经论》卷一《种性品》:“问:若尔云何名性?答:功德度义故,度者出生功德义。”(《大正藏》第31册,第1604页下)
泪等言行特点,则能了知此人醒觉了小乘种性。又,对怨亲中庸三种有情一视同仁,见其为苦逼恼时油然生起恻隐大悲之心,以及异生初发业者时依听闻正述空性之语,从其身毛竖立、泪水盈眶等言行特征,别人能推断此人已醒觉大乘种性。
15.如何循种性而引导之理
如最初爱妃病死,善巧大臣以脓疳渐述病况而晓谕能现王。如是宣说三士道诸次第后,对醒觉小乘种性者,通过开示小乘三藏,导入小乘道;对醒觉大乘种性者应,通过开示广博的大乘三藏及其注释,引入大乘道。
16.种性界限
未入道者乃至相续后际皆有。此复佛性仅安立在有情相续中,佛心相续中无此。心处具客尘位时名佛性、如来藏,心尽离能障客尘时,名如来法身,不称为“佛性”“如来藏”。
~~~国际佛学论丛第4辑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