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生命的特征
我们首先对前两章的内容进行一些简单的回顾。
前两章所讲述的内容都是能量和情绪的基础理论,第三章开始将进入应用阶段,主要介绍情绪跟生活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物质世界本身的存在就是由于能量聚合形成的,每一个物质都是有独特个性的,这种个性是由于物质的局限性决定的。因为有了局限性,每一个物质都有一个独特的自我特性,因此每一个物质的存在,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是自私的,这是物质存在的本性,只要这个物质生命还希望存在,都有对生存的努力,都化作对自我的强化。所有物质生命都是有一个出生、展开和死亡的过程,生命的过程就是从生到死,生命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体验能量聚合所呈现的工作状态,这也就是一种死亡状态,只不过,由于物质的局限形成的个体存在,以物质状态是无法完成完全的能量聚合的,因为局限性会造成相互的碰撞。于是,生命所形成的物质聚合的物质状态,只是一种意识状态,情绪极度释放的状态中,失去了自我的意识,在意识状态中打破了自我的局限,就呈现出无我的能量融合的状态,只不过这种状态非常短暂。
应该说人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这种状态的,围绕我们生活、事业、工作的所有努力都是奔向这种状态,我们认为的专注的状态、性的高潮状态,甚至吸毒都是这种短暂的无我状态的体验,这也是形成婚姻的基本原动力。
获得能量聚合无我状态的最好方式就是物质特性的尽可能的贴近,而异性的性本身就已经是生命中你拥有我,我拥有你最接近的程度了,这也就是性和婚姻产生的主要原因。
能量是不断的相互流动的,你能量的走不开所有的生命以及所有物质存在的形态都是处在不断的相互流动过程中,在流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以这个角度,整个宇宙的物质世界是一体的。但由于每个物质的个性和局限,所有的物质上的存在都会固守于自我意识,这种思维意识就会形成与其他物质个体的隔绝。比如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我,大家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了解这个世界,这就形成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人意识与整个世界是不相容和的并没有通过能量流动活的整个世界的信息。于是自我意识只能存在于孤立的自我思考和记忆当中,而不是通过能量流动自然获得信息。
我们如果把能量聚合比作一个容器,容器的两侧分别有两个管道,左侧的是流入,右侧的是流出,流入的状态是在物质产生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固定的状态。就如同信息的频段一样,每一个物种的能量流入的管道宽度以及能量的流入速度都是相对固定的,因此也就形成了不同物种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不仅仅涉及到表面的形态以及习性,也包括了它的整个感觉器官的敏锐度等很多因素。物种内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不同的性别、性格特征以及自我个性,在物种相对固定的管道宽度和流速范围内有所不同。因此就形成了性格的内向与外向,性别的雄性与雌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的特点在每个物种基本都很相似。雄性代表力量,代表一种物质性,雌性代表敏感,代表精神反应,情形从个体特征,甚至包括性器官都带有主动性,而雌性从个体特征包括性器官都是被动性的。
能量的速度就决定了情绪的反应,速度快,表现力越强,速度慢,性格就稳重,女性化就是能耐,流动的速度比较快,感觉比较敏感,思维细腻。男性化就是行,动力比较强,有力量,爆发力好,思考比较粗糙,女性化性格偏保守、内向,男性化的性格偏激进外向。
在物理学的角度,能量是相互转化的,它不会消失。比如我们的动能可以转化成热能,也可以转化成势能,能量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因此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之中,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行为只是因为能量在转化过程中不同方式形成的。有一点我们一定要明白,所有的性格都没有极端性的,男性化的人只是倾向于男性化,甚至在他身体分泌激素的时候,雄性激素只是比雌性激素多一点。这也就是说任何男人都有女人的一面,只不过他呈现男人的状态多一些。在这个角度上说,人的不同性别以及个性只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状态,在某些外界刺激的时候,这种状态是不断在变化的,这也就是我们的情绪反应。其实际上我们的性格、性别以及所有表面的行为本身,就是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就是能量流动的状态。这种能量流动就形成了我们与外界事物的产生的各种关系,而不同的人,不同的物种,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之后,由于能量的宽度速度都不通,就会引起相互的能量流动变化,这就造成了情绪上不断的起伏。但总的来讲,这种情绪的起伏是有一定幅度的,而且会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性,由此就形成了我们认为的性别和性格状态。
比如一个男性化的人,即使情绪起伏比较大的时候,它依然会呈现出男性化的特征,这是由于他的情绪起伏的幅度还没有超越男性化的范围,但如果在某些强烈的刺激下就有可能发生他的情绪起伏范围超越了男性范围,这时他可能就会呈现出女性化的特征来。只不过这种外界的强烈刺激往往都不会很持久,随着刺激的减少情绪回落,他就依然会回到他原有的性格或和情绪状态中。可假如出现了一种长期的、稳定的环境突变,只要时间足够长,就可以使他的整个性格性别状态发生变化。
性格和性别的特征主要跟能量流出的方式有关。对男性化的特征就是能量流出的通道比较宽,而女性化的特征就是能量流出的通道比较细窄。通道粗,爆发力就比较强,而通道比较细的,流动的冲击力就比较强,因此女人的情绪状态的起伏就更高。按照我们前面画的能量坐标女人的性格就处在能量坐标的上端,而男人的性格就处在能量座位的下端。当然这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只要外界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就可以人为的进行一些调整。因此我们才会看到每一个人在每个环境和不同状态中所产生的适应性,但这些适应性的改变大多都是临时的,随着能量的不断流动,当能量减少进行能量补充的时候,这些因为外界环境刺激造成通道的变化往往就还原了。于是对于每个生命来说,每一天睡眠之后的起床都是全新的每一天,因为他们都完成了一次情绪和状态的还原,因为睡眠本身就是能量在补充,即使那些严重失眠,情绪紧张焦虑的人,只要当能量释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因为能量的衰竭,连紧张焦虑的情绪都无法阻止他进入睡眠,而睡眠就是一次还原。
可如果我们生活在某些极端的突变环境当中,我们每一天起床都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状态来适应环境,长此以往下去,能量流动就会慢慢的影响能量通道的变化范围,也就是在睡眠之后能量的通道并没有完全恢复到原有的状态,从而发生一些性格甚至性别上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前提首先都是发生在心理状态中,也就是我们的思想首先不断的在努力去接近这种变化,即使在睡眠的梦中,都能够在不断努力尝试去适应。比如让一个男人生活在一群女人当中,他必须每天模仿女人的所有形态,如果他只要露出男人的某些状态就面临各种痛苦折磨,他就只能不断努力的去改变自己的外表的神态行为,最初,内心的思想肯定是抗拒的,于是他每天睡眠之后都会还原,可这种长时间的适应,往往会形成心理上的改变,只要时间足够长,她的表面神态就会跟女儿很相似,而内心的性格也会发生一些变化,甚至会影响他身体内雌性激素的分泌,这种情况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很多次了。尤其在现代社会,由于物质条件的丰富,很多人在出生之后的性格就已经呈现出女性化的特征来,也就是他的性格和性别状态本身,在坐标位置上已经趋近于女性的范围,如果外界环境发生一些刺激,就极容易呈现女性化特征。 通过这个道理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现在会出现很多同性恋以及变性的情况,其实每个人都具有这种倾向性,只不过我们周围所处的环境以及我们的自我认知没有达到促使我们发生巨大改变的状态。
因为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会发生能量的转化,一部分能量会转化成势能,一部分能量会以动能来释放,动能就是能量流动直接通过我们的外在行为释放掉了,比如我们的一些运动工作、语言沟通、行为举止。势能就是能量流动中,没有释放的部分,这一部分能量不断的聚集,就形成了情绪的高点,往往只会通过我们的精神的紧张敏感,身体器官的运行反应,思考的细节等方式形成体内的循环状态。其实每一个人的能量流动过程中,都会一部分形成动能,一部分形成势能,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差异,只是由于动能和势能形成的比例不同,男性化就是动能形成的更多,势能更少,女性化就是势能形成的更多动能,形成的更少。
世界上就没有完全极端的性别,因为在能量转化的过程中,只要往动能转化,同时也会形成势能,因为动能和势能是事物运动中的两种特点,就如同物质中的量和质一样,只是相对的比例差异。比如当我们在运动的过程中,只要逐渐加速频率增加,就会形成情绪上的提升,于是运动的速度和情绪的提升本身是相互联系的。
比如女性化就是能量转化到势能更多,可即使如此,只要我们的身体还在运行,我们也仍然需要动能来支配,甚至包括我们行也是需要能量的,最重要的是两种能量之间会发生一定的转换。比如当是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无法抑制的释放出来,这时候势能就会转化成动能。这种状态每个人都发生过,比方说当我们的情绪不断提高的时候,我们一直也在控制和压抑,但只要情绪被刺激到一定高度,我们就会失去理性,这时候我们就会释放这些情绪,这些情绪最终就会以动能的方式释放出来。比如在释放情绪的过程中会发生打架,大声争吵,做各种更大幅度的动作等等。
这种能量的转化是随时发生的,比如当我们坐在一个非常冷的房间的时候,我们就会不停的做一些动作,我们就是在不断的通过动作将能量转化成热能。
没有任何人的性格和性别是极端性的,其实所有我们看到的对立关系本身原本是一条直线上不同位置的分布,只不过我们在形容这种直线的时候,我们以左和右更好形容,而实际上只是位置上的差别而已。
冬天天气冷的时候,我们都能感觉到冷空气的存在,可真的有冷存在吗?
实际上冷是跟暖相比较形成的感觉,所谓的冷就是因为不够暖,当我们对暖形成了一种自我感觉的标准之后,低于这种感觉的我们就会是认为是冷的,而这种对暖的感觉的标准跟我们的性格以及能量流动的状态是有关系的。
比如对于一个能量流动慢的人来说,他身体就会比较寒,他对于温度判断的标准就会比较高。对一个能量流动快的人来说身体就会比较热,他对于温度判断的标准就会比较低。于是在同样一个温度下,能量流动慢的人可能会觉得冷而能量流动快的人可能会觉得热。
这个道理就跟相对静止的道理是一样的,两个人同向奔跑,跑得快的人就会觉得另一个人跑得慢,是跑得慢的人会觉得另一个人跑得快,其实快和慢只是相对的形容,只是根据自我的性格形成的标准来判断的。
在物理学上有个绝对零度,也就是宇宙的最低温度273度,而我们现在的摄氏零度只是一种我们习以为常的一种习惯标准,如果以华氏的标准来看,这个世界最寒冷的温度就是0度,根本没有零下,所以我们要明白,没有寒冷只有热量的多少。
同样的道理,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完全理性的人,只有相对感性的人。
在能量释放的过程中,能够影响能量释放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思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控制和忍耐,我们暂且不用讨论控制和忍耐的目的是什么,从能量流动的原理来说,就是我们试图不让全部的能量释放掉,这个很容易理解,人类已经形成了主动生存模式,这种生存习惯就是提前做好各种储备,于是我们很少会把所有的能量全部释放掉,而不考虑在没有能量的时候该如何处理。只要我们不断的保留一些能量,这个过程就是阻挡,而这个阻挡的原因就是由于思维在考虑做各种准备,于是我们越是担心,越是怀疑,越是准备的多,准备的多能量流动的阻挡力量就越强,能量流出的速度就会减少,这时能量的动能减弱了,行动力就等于变弱了。
我们如果按照绝对零度的角度来衡量能量流动,绝对零度就是能量完全不通过动能流出,也就是完全不支配任何行动,这个是不可能的,因为只要我们活着,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运行也需要能量,我们只要有任何一个小的动作,都等于是能量在释放。而绝对零度对应的就是最高温度,而能量流动的最高速度就是完全无意识的全部释放,就是完全没有阻挡的情况下,歇斯底里的把能量全部释放出去,其实这就是一个我们不断努力追求的无我的状态。很显然这种状态往往是在特定时候我们才会去获得的,因为我们建立的社会体系就是要理性的控制,人与人之间由于都是处在自我状态,就会形成相互的碰撞和冲突,因此人类社会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控制能量流动的一个社会体系,整个社会都在追求能量控制释放的状态,我们所建立的道德、文化、修养和知识体系,就是控制能量释放的工具。甚至在我们的教育当中,会把能量的极度释放与法律和道德绑定在一起,在我们绝大部分人类的潜意识当中,能量的极度释放可能会引发各种犯罪行为。可实际上所有的人类都在干着同样一件事,就是通过性的追求,不断的获得能量极度释放的状态,只不过是在相对隐私的环境下完成的,只要公开化,也依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就有这样的情况,所有的声乐教学方法都是通过理性的有控制的方式,逐渐的释放情绪,甚至是用力量和呼吸来代替对情绪的形容。可实际上歌唱的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释放,每一首歌曲都代表着一种情绪的不同表达方式,每一个高音都代表着情绪的不同高度,又在放开情绪的状态下才可以完全融入到歌唱当中,可在学习的过程中,几乎没有老师会试图训练学生,把情绪完全释放出来,而这种情况往往就是由于整个社会对于情绪的敏感以及控制形成的习惯影响。而在实际训练当中,只要让学生把情绪完全释放出来,高音就很容易获得,根本就不用经过很多复杂的训练,这一点已经经过无数学生来验证了。也就是说,完全的情绪释放本身,并不会出现违背社会规则,破坏社会关系的情况。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我们所见到的极度的情绪释放,是在不断压抑的过程中失控所形成的,这就不是一个正常能量流动的状态,而是一个在压抑之后崩溃的情绪状态,的确会出现很多无法预料的行为,这一点是需要我们区别对待的。
比如在夫妻之间形成了争吵,往往是在相互的冲动中互相激发情绪,可这些情绪并不是随时释放出来的,而是往往会忍耐不断的压抑,情绪压抑到一定程度发生爆发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完全失去理性的、极度的行为释放状态。完全失去理性不一定会引发极度的行为状态,但压抑的情况下就如同洪水爆发,急剧的释放能量,就一定需要极大的行为动作力量释放,就有可能造成失控的状态。这个道理就如同我们用大坝来阻挡水一样,当阻挡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山洪爆发。
有一句俗话叫蔫人出豹子,这说的就是当能量积蓄的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失去理智释放出来,而这种释放的过程往往会比那些平时经常释放情绪的人要严重的多。
对于一个性格感性,行动力强的人来说,他们的情绪释放和行为声音都是一体的,只要能量的流动速度快,情绪就会提升,动作就会加快,声音的音调就会提高,语速也会加快,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动能还是势能全部都释放掉了,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想开始有意的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觉得自己的音调过高,或者被周围的人提醒说声音太大,像吵架一样。当压抑声音的高度,其实就是在压抑情绪状态,但能量流动的速度继续,行为动作继续,于是动能释放掉了,但势能还在压抑中,当势能压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情绪是无法抑制的,往往就会以某种激动的愤怒的情绪释放出来。
每个人的感觉标准都是不同的,对于情绪的判断标准有不同。一个内向理性的人和一个外向感性的人在一起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无论是顺畅还是产生矛盾,都会造成能量流动的速度加快,如果顺畅两个人就会觉得很兴奋,而如果有矛盾,两个人的情绪就会发生阻塞,这两种状态形成的是两种能量流动的不同结果。当沟通顺畅的时候,能量流动加快,人的情绪就会极度快乐,因为动能被释放出去了,而这时感性的人动能势能会全部被释放,理性的人动能和势能会一部分释放,一部分阻塞在身体当中,这就是理性人的习惯,他们习惯于把情绪和能量压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是在表面行为上快乐,会让感性的人手舞足蹈直接表现出来,而理性的人表现的就不是很鲜明,但他们内在依然能感觉到能量流动所带来的快乐。
如果两个人交流过程中出现矛盾,也就相当于能量流动的通道不顺畅。这种矛盾包括语言沟通,行为表情等很多方面相互形成冲突,这时能量就会在各自的身体内不断积蓄,形成势能,会激起情绪不断的提升,感性的人往往就已经可以通过行为展现出情绪的不断释放,但理性的人往往会选择继续控制,其实这两种人之间的差别只是能量通过行为直接释放掉,还是不断的压抑,通过一次性释放掉。
由于能量释放的方式不同就会造成对外界的判断不同。于是理性的人可能觉着感性的人情绪急躁,而对于感性人来说,那就是他正常的语速和音调,当理性的人觉着对方已经发脾气了,对于感性的人来讲,只是急于要表露某种情绪,这就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判断标准,而在生活中往往我们会相信自己的感觉,造成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的错觉,不仅如此,我们要记得能量流动是针对所有事物的,包括自然环境,天气,人,动物,植物都处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我们如果固执的认定了自我的感觉为标准,我们就会形成于许多物质之间的能量阻碍。
平时喜欢户外运动,由于运动之后会出现发汗燥热的情况,出门运动穿着的衣服都比较少,有时就会发生当身体的能量通过热量释放掉之后,发现离家还很远,事实就只能通过不断的运动产生热量来抵御外界的冷空气,否则就容易被冷空气侵袭。
前几天在外面散步,穿着的衣服不多,走路的速度比较慢,就没有产生足够的热量,天气又比较冷,当发现身体能量不够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发烧的症状,这个原理很简单,就是当我们处在寒冷环境的时候,身体的热量会不断的向外扩散,这时身体会减少内部能量的使用,把所有能量集中到应对外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同时会提升身体的温度感,来减少外界冷空气的刺激,是医学上的解释。如果以能量的角度说,外面的空气越冷,身体能量流动的速度就越快,能量流动速度快就会激发神经的反应,其实当我们觉得冷的时候,身体会发出一些抖动,就是这个原因。当身体的能量持续流动的过程中,这种身体的抖动慢慢就会形成一种麻木的习惯状态,这时身体对外界温度的感觉就不敏感了,会发生失去感觉的状态,因此在冻伤之前都会觉得冻疮的部位在发热,其实是感觉不准确了,甚至很多被冻死的人在死亡之前都会觉得浑身燥热,会把衣服脱掉就是这个原因。
当然我并没有遇到这这么严重的情况,当时的感受就是外界的空气比较冷,身体在发热,而由于能量向外扩散,身体内部也比较冷,这就是我们典型的一种感冒前的症状。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习惯的用喝热水,在温暖的环境下甚至被窝里保暖。无论我们采用什么办法,其实就是我们相信了身体的感觉,我们在按照身体的感觉在进行调整,就是当我们觉得身体发热的时候体内发寒,我们就提升体内的温度,觉得外部冷,我们在提升外部的温度,于是体内外部的温度与身体的温度吻合的时候,我们的感觉就舒服了。可实际上这种感觉并不是准确的,这只是由于能量流动造成的错觉,当我们把内部和外部的温度都提升之后,反而造成身体一直维持着一种体感的错觉当中,这种错觉就是需要身体不断的快速的能量流动,其结果就是由于快速的能量与流失,会造成身体代谢和防御的减弱,甚至由于能量不断的加速,身体的体感会继续增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感冒状态。而随后在慢慢的修整过程中,身体的体感会因为能量的极度流失而无法保持,会慢慢还原到正常状态,而这个过程就需要几天,在这几天的过程中人就会一直呈现一种感冒的症状其原因就是因为能量流失需要慢慢的补充。
而我所采用的方式就是,用温水泡澡,逐渐慢慢升温,直到全身发汗,也就是通过与水温不断的能量交换,使身体的温度内外协调,这时身体已经没有了,内外温度不一致的状态,但是这种体感仍然比较高,也就是能量依然在处在快速流动的状态,然后再喝一杯冰水,让身体突然感受到器官内部急需能量流动,于是身体的能量开始在内部运行,而不是向外部释放,然后身体恢复平衡了。这个过程我应用了很多次,每次都很坚强,而其原理就是因为了解了能量流动方式,而进行的简单的调整过程。只是说明我们的感觉是不准确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不人为的参与身体的调整,身体也许会有一个能量流失,慢慢恢复的过程,但持续的时间很短,也就一两天的时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的不断刺激,会激发身体能量流动的变化,提升我们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于是这种感觉的不断变化对我们来说是有利于我们适应能力的,要知道自然界中生命的存在是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适应能力对于我们来说永远是最重要的。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感觉当中,但感觉并不真实,它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由于大家基本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感觉范围之内,我们以这种感觉为标准所形成的习惯和行为,可以被相互接受。而我们所看到的精神病人,其实他们也是活在感觉当中的,只是他们在遇到某些环境刺激的时候,造成了感觉上巨大的变化,他们的感觉并没有快速的回到原点,而他们以那种感觉A标准看到的世界形成的语言和行为在我们看来就是异常的,可对于他们来讲依然非常真实。于是精神病人并不是永远处在精神病状态的,他的感觉回到我们社会认可的范围内,我们发现它就正常了,但是他们极度敏感的神经,在外界的某些刺激下,有可能又会将感觉的状态提升到我们社会范围之外,我们认为他们又发病了。
其实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正常和不正常的区分,所谓的正常,只是大家相互接受了某种标准,因此当我们发现一些与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不一致的人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心里说一声:神经病。 其实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正常和不正常的区分,所谓的正常,只是大家相互接受了某种标准,因此当我们发现一些与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不一致的人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心里说一声:神经病,与此同时,他们在心里头也会轻说一声:神经病。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并不是因为世界观和某些知识体系造成的原因,就是由于不同的感觉状态所形成的判断不同,感觉是不断变化的,于是人与人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感觉在变,关系也在变。
在我们刚出生的那一刻,能量流动是平衡的,我们流出流入的速度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在婴儿的状态下,他的很多感觉器官没有发育,头脑也没有发育,于是他所有的能量消耗只是在维持生命的状态中,因此我们看到,婴儿在出生后半年内是免疫的,这不是因为经常具备了某种特异的什么能力,而就是由于能量流动是平衡的,这就如同一座城市攻守兼备,防御力很强,自然也就不容易得病。这一点在成人的生活里也是一样的,有的人几年也很少感冒,有的人会经常感冒,而在医学上这就是跟自身的免疫力有关系的,而经常喜欢运动的人就不容易感冒,这是因为在运动的过程中,能量不断的在流动,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就不容易感冒。不喜欢运动的人,如果性格内向,能量流动大多都是势能,也就是处在体内循环状态,他们的能量释放往往都是通过情绪的提升压抑,最终通过某些情绪方式给释放出来,在压抑的状态下,能量不释放,就会造成整个身体的运行速度降低,免疫力下降。而在表面上这种压抑的状态本身就是情绪沉低沉,思想负担重,神经敏感,可实际上只要运动起来,能量释放掉,这种状态就都消失了。
在自然界动物都存在生老病死的情况,衰老和疾病是有关联的,但很多提前发生的疾病,往往是由于能量流动的长期不平衡造成的,这一点我们会在财富与健康一章有详细的论述。但基本的原理,就是当我们能量释放过多,就会出现身体能量缺失的情况,而在身体补充能量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依然保持着释放能量的状态,就会造成身体器官缺少能量超负荷运行,这就如同一部机器一样,超负荷运行的后果就是会造成快速的磨损,提前出现问题。也就是说如果身体一直保持能量流动的平衡状态,身体就不会提前得病,只是在死亡发生之前的时刻,器官同时衰竭,可实际上所有的生命都不可能保持完全的平衡。
在自然界几乎所有的动物都会出现疾病死亡的情况,那些动物本身并没有发达的大脑,不会像人类一样进行各种规划,思想的控制远没有人类那么强大,但是由于自然界残酷的生活状态,在一些特定的阶段,也依然会出现身体器官超负荷运行的情况。比如狮子在捕食的过程中就可能出现精疲力尽,也依然努力去坚持捕食的情况,即使是人类社会已经建成的主动生存状态也存在这样的情况,甚至在发达国家也会存在各种各样意外的死亡情况,比如过劳死等等。
另外不仅仅是由于能量流动过多会造成身体的不平衡,当能量处在体内循环的时候,也会形成身体的不平衡。
其实能量向外流动过多就会形成衰竭,而能量在内循环过多就会形成膨胀,这两种状态都是造成身体不平衡的原因能量衰竭会使器官超负荷运行,提前磨损。而内循环造成的膨胀,则会严重的减弱器官的运行状态,消极怠工会造成器官的退化。另外,整个身体的器官运行是一体的,一部分器官的消极就会造成另一部分器官的超负荷,这是相对的,因此所有的生命都很难处在平衡状态,不仅是人类。
只不过,所有的不平衡状态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的,就如同一个容器,如果流出的水比较少,流入的水比较多,就会出现溢出的情况,这种溢出的状态就是情绪的大爆发和极度释放,释放之后身体就自然恢复到了平衡的状态,而任何能量超负荷释放,都会造成由于能量衰竭所形成的身体的大罢工,最终会以睡眠甚至昏迷的状态,让身体慢慢恢复能量,这也是一次身体恢复自然平衡的状态。于是我们的身体就不断的处在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过程当中,直到最终无法恢复平衡而死亡。
这就是所有能量流动以及生命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