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袁世凯得势,手下也培养出一批精英将领,这其中就有后来的大总统冯国璋,以及国务总理段祺瑞,冯国璋为人圆滑,在袁世凯手底下办事,靠着自己职位的便利,经常结交清廷皇室成员,后来清廷一看袁世凯势力过大,编出一个莫须有的理由,以袁世凯足疾在身,不能带兵打仗,把袁世凯打发回家,夺了他的兵权。而跟着袁世凯忠心耿耿的各级将领也是革职的革职,降级的降级,可只有一人幸免,此人就是冯国璋,冯国璋不仅没有降级,而且还得到清廷的信任,不久就升了官。
后来武昌起义爆发,清朝统治者一下乱了手脚,立马派兵反击,冯国璋被任命为第二军军统,也前往支援,以冯国璋这样圆滑的性格,他并没有立即驱兵南下,救大清王朝于水火之中。而是他感觉到自己的老上级袁世凯出山的机会来了,此时不巴结一波袁世凯,恐怕日后袁世凯得势后对自己不利,袁世凯面色淡定,他知道冯国璋此次来的意图,袁世凯也知道,自己出山的机会来了,虽然被革职,但多年培养的心腹都在,北洋军还是在他的控制之下,而救清廷,非北洋军不可。
冯国璋显示出很尊敬的模样,向自己的老领导请教此次出兵的计策,袁世凯会心一笑,缓缓说出六个字:“慢慢走,等等看”,段祺瑞听的一头雾水,心想兵临城下,十万火急,怎么能慢慢走,等等看呢?袁世凯给解释道,此时清廷皇族内部,没有能带兵打仗的,我们汉人的机会来了,此次千万别急着镇压,也让清廷尝尝被冷落的滋味,就不会排挤我们汉人了。袁世凯这一计一来报了清廷革职的仇,二来让清廷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简直一举两得。
冯国璋听了袁世凯的计策,一路走走停停,尽量拖延时间,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在前线的清廷满族军统荫昌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连给冯国璋发了几道急令,冯国璋根本不理,北洋军也不听荫昌的指挥,清廷意识到必须请袁世凯出山,才能打败革命党,袁世凯绕了几个弯子才终于出山,袁世凯出山果然厉害,不久就控制住了局面。但他不想救大清王朝,而是和革命党谈条件,推翻大清朝。
冯国璋一路南下在袁世凯的指挥下势如破竹,节节胜利,他佩服袁世凯料事如神,不久清廷封赏他为“二等男爵”,更是令他感激清廷的信任。冯国璋士气大振,想一鼓作气,乘胜追击立马歼灭革命党人,但他不知道袁世凯的算盘,袁世凯命令他停止进攻,稳住局势,静观其变,这让冯国璋更加摸不着头脑,后来袁世凯成了清廷的总理大臣,冯国璋恍然大悟,一方面是率领自己多年的上级,一方面是对自己很是器重的清廷。冯国璋陷入两难境地,不知道站在哪边。
他抓住一个间谍想交给袁世凯处置,正巧遇见了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那个间谍是袁克定的部下,袁克定对他飞扬跋扈,命令他放了此人,冯国璋一下恼火了,心想,你老子都不敢这么命令我,你算什么东西,这件事,也坚定了冯国璋站在清廷这边的决心。
冯国璋向清廷密奏,请求朝廷拨4万两银子作为军饷,便可一举将革命军歼灭,隆裕太后接到冯国璋的密奏后,很是感动,但苦于国库空虚,一个堂堂的大清王朝此时连4万两银子都拿不出,她只能无奈的说:“没钱啊,不过可以拨三个月的军饷。”冯国璋一看虽然没有那么多钱,不过三个月的军饷也还算可以,自己可以一个月内歼灭革命军。
袁世凯在朝廷中党羽众多,这件事不久便被袁世凯知道了,袁世凯窃笑,就以冯国璋的实力,一个月想歼灭革命军,自己这边首先不答应,现在革命军是自己和清廷谈判的筹码,不能让冯国璋得逞,袁世凯立马面见隆裕太后,让她撤回旨意,隆裕太后看见来势汹汹的袁世凯,只能无奈收回旨意,冯国璋知道后暴跳如雷,却又无能为力,从此也对大清朝死心了。不久他的军权也被段祺瑞代替,冯国璋被架空。
后来冯国璋成了袁世凯的得力心腹,到底冯国璋怎样再次取得袁世凯的信任,那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