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的价值就在于从遗忘中找回记忆。
【第一天】
坐在自己的书桌前,面对摊开着的日记本,四周岁半的小女儿拿笔的姿势已经像模像样。
就在半个小时前,她问我:“老爸,你今天准备写什么?”我如实地回答:“还没定,没有想好呢。”
接着,我随口反问了她一句:“你准备好今天日记写什么了吗?”出乎我意料的是,她居然回答我说,已经准备好了。这让在一旁的妈妈也感到惊奇了,几乎是和我同时出声问她:“哦,那你说说你准备写什么?”
“我准备写蚕宝宝们被毒死的事情。”小女儿非常快速地回答,明显这个答案是早已在她心中确定下来的。听到答案,我和孩子妈妈都不由得点头,均是一副原来如此的神情。
小女儿幼儿园班级中饲养了二十余条蚕宝宝,每个周末都要委托她带回家来照顾,同时我们自己家中也在两个盒子中饲养了五六十条蚕宝宝。从它们刚刚破“壳”而出时的那么一个个小黑点,经过几周的精心伺候(每天不下五次添加桑叶,不下两个清理它们生长的盒子),这周已经长得有一般成年人的手指那么大小了。
每次添加或更换桑叶时,但凡小女儿在家,她总是要把那些长得特别“结实”的蚕宝宝捧在手中抚摸一番,有时口中还会叮嘱几句。可以这样说,由于家中没有饲养其它的动物,蚕宝宝是我们家中屈指可数能培养孩子与之亲近的动物了。
往年的春季,我们家也总会饲养个十数条,但最终都因为吃了被洒过农药的桑叶而“丧生”。因此,在今年的饲养过程中就特别小心,尤其是小女儿肩负着周末照顾幼儿园蚕宝宝的“重任”,家里人就对蚕宝宝食用的桑叶特别经心。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对于桑叶被洒农药一事还是防不胜防。昨天,我们一家人回家时,孩子妈妈和大女儿就说门前栽了几株桑树的地方怎么闻上去农药味。由于没有最终确认,这件事情这么一提就算过去了。
今天早上,照例为蚕宝宝准备了刚从桑树上采摘下来的叶子。到了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准备“欣赏”一下之时,是孩子妈妈率先发现了盒子里的蚕宝宝大多已经脚朝天、“一动不动”了——估计又是前几年旧事的重演。
由于之前有过精心照料的体验,小女儿对“蚕宝宝之死”就格外关注。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完全没有想到,这件事情会成为小女儿今天日记的主题。尽管没有想到,但仔细一想却非常自然,饲养蚕宝宝是小女儿近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记入日记丝毫不奇怪。
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小女儿居然能够在一天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出可以写入日记的最特别、最生动的事件,这对孩子的成长而言,不啻于一份财富。
因着小女儿“准备写什么”的回答,我的脑海中也灵光闪现,对她说:“你确定了日记写什么,我也就确定了。我就写一写我们家的蚕宝宝以及你准备写与蚕宝宝的故事。”
孩子,有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有趣且有意义的细节,我们只需要用文字忠实地记录下来,就像上述这段用时并不长的对话。更进一步来说,通过对孩子那些有趣且有意义的生活细节的剖析,更能让自己对教育以及生活、工作中更多的细节进行类比、延展和深化。
【第二天】
第二天晚饭后,在和小宝一起玩耍的过程中,我们聊起关于昨天日记的话题。想到在“死亡”的蚕宝宝中有部分还是幼儿园的,于是我问幼儿园对于蚕宝宝“死亡”事件的反应。随后,我就问她今天日记准备写点什么?她回答说,还没想好。
不过很快,她在游戏过程中找到了日记的内容——立定跳远。你还别说,对于一个不满五周岁的孩子来说,她的跳远练得还真不错,跳远的距离有她的个那样长。就是在边跳边玩的过程中,她突然对我说,哦,我想到了今天的日记就写跳远的事情。
小宝是从今年1月1日开始写日记。很多相知的朋友问过我,孩子还这么小,能在日记本上记些什么东西呢?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毕竟当时我也不知道小宝是否能够把这项“制度”坚持下来。直到今天,如果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就可以回答说,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吧。现在看来,正是这个“尝试”的结果喜人,每天小宝都会找到生活中值得记录的素材,在日记本上记录下来——就这样日复一日,不觉已经坚持了4个多月了。这也说明孩子不管多大,其实都可以尝试着写写日记。
还有的朋友问我,四岁半的孩子认字了吗?不认字,怎么记日记呢?
对于这一问题,我的体悟是认不认识字,其实对于孩子写不写日记并不是最重要的。现在回过头去看,大宝当初是从2013年开始记日记的,那个时候她已经五六岁。今天翻开她时隔四年的日记本,不由得会对其中记录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感到惊叹,有一种幸好当年记了日记的感觉。
大宝的日记完全就是从以文字书写为主开始的,其间有些不会写的字是用拼音的。这因为一方面是由于她开始写日记的年龄确实比小宝现在稍长;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妈妈的辅导,当时的大宝已经完成了四五快读的学习,已经基本上学会用文字来表述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故事了。
如今的小宝,相比姐姐当初开始写日记那会儿是小了很多(比姐姐早了两年),但由于有姐姐这个榜样在,因此从今年开始就坚持写日记(其实也是她自己主动要求的,去年每天看到姐姐在写,她也总是非常羡慕地表示,希望也能记日记)。由于比姐姐早了很多时候写日记,因此她的日子“创作”是分为两个部分或者说阶段的:阶段一是由她自己把所要表述的事情以图片的形式描绘出来;阶段二是由她口述,妈妈或者我(主要是妈妈)将其口述内容“翻译”成文字。
其实小宝在妈妈的辅导下,已经认识了不少汉字,但距离用文字来记日记这种水平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事实上我们也没有要求小宝用文字来记下日子,而是鼓励他运用画图的方式来把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或人物记录下来,这何尝不是小孩子日记中令人感到趣味盎然的一种形式。孩子在画图和口述日记内容过程中其实是完成了对自己日记内容的反复强化。这种强化,实际上是对孩子思维表达能力的一种极好的训练,我们也发现,在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小宝在学习语言以及四五快读过程中识字、认词、读句的效率大幅提升了,这也算是写日记附带的亲子教育“红利”吧。
【第三天】
正是由于妈妈的陪伴和坚持,家里的孩子们要从小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大女儿是在六岁多的时候开始记日记,而小女儿就是在不到五岁的时候就开始了。两个女儿对写日记本身没有形成任何抵触,每天总是能很自觉地完成。即便是由于突发状况无法在当日完成日记的,也会在事后的一两天内补上日记。或许这就是习惯的力量,一旦形成后就往往会有一股惯性,支撑着养成习惯的人不断前行。
相比女儿的坚持,更难能可贵的是妈妈的陪伴。贯穿在女儿日记写作过程中的,是妈妈在默默陪伴中的付出,放弃了属于自己的最好时间,有时即便有工作也一定是在女儿们完成所有的功课并写完日记之后。我想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女儿们和妈妈收获到了非同寻常的情感纽带和习惯羁绊。
日记这件事情说难不难,说不易也很不易。在2015年的时候为了陪着大女儿一起写好日记,我也曾经尝试过每天写日记的方式,然而那个时候由于没有找准日记切入点,每天都只是以“流水账”的形式记录着发生的事情,结果在坚持了十个月之后实在无以为继,不得不暂停了每天写日记的形式。由此可想,大女儿自2013年至今整整四多年来每日一记,写完厚厚的十多本日记本需要怎样的一份坚持,而这坚持何尝不是一份收获。
对于普通人而言,其实每天发生的事情都差不多,日复一日过的都是平凡的生活。要在平凡的生活中每天早出一点值得记录的特殊事件,也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情。因此对于小孩子来说,每天写日记其实是让她更加用心地观察和感受这个世界,在平凡的生活中收获一份不平凡的体验。就如之前几天,小女儿会突然说,我知道今天日子要些什么了,就写蚕宝宝全都死掉的事;而就在前一天,她又说我今天的日记学跳远的过程中跳错方向的事情。作为父母,我们也不知道让孩子养成这样去体验这个世界的方式是不是有意义,但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那么多意义,丰富多彩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写了那么多写日记时需要恒久坚持和用心体验,仿佛让人感觉写日记是件苦差事。但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只要醉心其间就能够获得非同寻常的乐趣。就拿日记来说,确实有面对日记本写无可写时的焦虑和无奈,但很多时候也有着发现生活中不同体验时的快乐。有时打开几年前的日记本,会突然发现原来当时这一天居然还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家人就可以围绕这件事情回忆当时的场景,一下子就沉醉在当年事件和场景的欢乐中。有时也会在当天记日记时说起,今天发生了某某有趣的事情,于是一家人就又能捧腹大笑一番。在记日记、读日记的过程中,这样的场景会屡有发生,这就是一家人充分集中收获到了分享和快乐。
当然,日记也不全是用来分享,更多的时候自己也是一个人的隐私。一开始孩子对日记的隐私并没有那么在意,但是随着近日字的时间增加,记日记的内容不断丰富,孩子会逐渐在记日记的过程中觉醒隐私意识。就像大女儿一开始也像现在的小女儿那样,是和妈妈一起完成记日记的过程,后来随着她心智的不断增长以及识字量的增加,她就能够越来越独立地自己完成日记,妈妈在这个过程中的参与度越来越弱。妈妈在写日记过程中的退出,就是孩子隐私意识在这个过程中的逐渐形成和壮大。
面对孩子的隐私意识,我和妈妈商量的一致结果是,尊重孩子的隐私,在没有获得孩子的授权之前绝不翻动她放在书桌上并不密封的日记本。只有当她主动提出愿意把某一天的日记与我们一起分享时,我们才和他一起来阅读那段分享的文字,否则我们就连问她是否能看一看的要求也不会提出。事实上,我们越是尊重孩子的隐私,孩子在这方面就越大度。特别是在我写日课之后,对于大女儿的文章能够成为我日课素材的话,就能获得一定额度的“稿费”,大女儿向我推荐她日记的频率就越来越高,她的日记公开度也就越来越大。而除了她主动公开的以外,我们至今坚持着“不分享就不看”的原则,正是在这一原则下,孩子可能就收获到了更多的尊重。
这些就是孩子在记日记过程中能够收获到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