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相同与差异,相同在于个体构成社会并努力社会化,这就是一致性,差异在于个体必然追求本能欲望满足,这就在具体事情上有分歧性。
对于个体来说,追求满足个人利益需要欲望没有问题,不过前提要遵守社会公德,要有道德底线,即不得危害社会与他人利益。这既是公民义务也是做人底线,也是社会化标志。
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讨论个人需要的实现,或者说讨论心理健康底线。
为此,我们要回答下面这个现实问题,即作为职场工作人士,我们工作是为了什么?工作目的是什么?
这里说明一下,任何回答没有对错好坏,心理学视野下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答案都是最适合自己的,重要的是通过互相沟通发现差异,发现不一样的想法,重要的是不要颠覆原来看法,如果能并存上不同看法最好。
我们猜测一下,会有这些不同答案。
1、实在型“买奶粉”。
工作为了挣钱,养家糊口,这样回答非常真诚,是许多人想说不好意思说的。举例有个女士反映问题,工程项目核查被减掉几万元钱,认为有道理,可是不接受,因为“指望这点钱买奶粉”,但“君子生财取之有道”。
2、解闷型“找事做”。
朋友说公司新来年轻人,开的车叫啥兰博基尼,好奇问家庭这样好,来这上啥班啊,回答家长安排的,怕在家无所事事憋得慌,再说上个班也好找对象。
3、归属感“我们是一伙的”。
家庭生活悠闲但封闭,工作除了挣钱还有归属感,人长大了就要走出家庭,工作再差也比游荡好,比如工作之初去建筑工地,农民工作坊性质,职场与社会小白,俩眼抹黑,可毕竟是集体,只能坚持,社会角色化的开始。
4、尊重感“比较优势”。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工作久了某些方面有相对竞争力,这就是比较优势,比如管理位置更高,技术能力更强,人际互动良好,工作提供了优越与尊重感。“不受待见被打击,还无处可说”“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
5、价值感“我很行”。
清朝两代帝师翁同龢自勉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情绪是自我核心;古希腊埃匹克迪特斯说,“人不是被事件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件的解释所困扰”,这是理性大脑认知;村上春树说“选择没有对错,唯有用行动让选择变得正确”,意志行为是关键。邓公说“冷静观察,稳住阵脚,做好自己的事情”,知情意一网打尽。
6、求知与审美“要我做变我要做”,欣赏生活。
高峰体验,心流体验,科学基础上的艺术与人文,主动做一些看似无用事情,比如连续三个月拍花,看云识天气,识别花草树木名字。
以上其实是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分作“匮乏性需要与成长性需要” 两大类,前4种需要缺失会痛苦,满足减少痛苦,为“止痛药”,后2种需要缺失不痛苦,满足更幸福,为“保健药”。
这2种需要的区别,在于人格健康程度,人格不良就会出现前4种情形,好比失恋持久走不出,不是恋爱本身导致,是人格不良结果,人格良好者会很快恢复正常生活。
需求层次理论,好似登阶梯步步高,一步一个台阶,不能跨越式发展,但注意两点:一是并存意识,如工地搬砖故事(3人在工地砌砖,一个说在砌砖墙,一个说建设楼房,一个说建设家园城市,若干年后成为砌砖工、技术员、开发商),为了说明理想激励成长,实际是生理、社会、心理不同层次需求,不是颠覆是并存,如成功者同时需要吃喝、社交、决策。
二是主观影响,要满足近端、功能、发展水平这3个分析,如工作加班包含紧急事务、完成任务、承担责任等,让我们不是简单的遵循需求层次理论。
结论,人是有需求有欲望的动物,是动机动物,这是为了更好认识自我,看看目前所处动机需求层次,用麦克米兰对工作需求的研究,就是归属动机、权力动机、成就动机,认识透彻自我,才有自我成长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