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能彼此温暖

00

我们并不孤单,但我们仍然孤独

A

我们是夜空中的星星

散发着微弱的光

照不亮漆黑的宇宙

亦温暖不了自己


我们都在寻找着彼此

渴望着彼此的慰藉

却无奈迷失在遥远的光年里

找不到彼此的方向

亦迷失了自己


一片星空的孤独

不过是一群孤独的星星

B

那一晚,在绚丽的烟火旁边,我看到了一颗孤星。

原来,这就是“热闹中的孤独”。

C

在我出生的村庄,元宵节是要比过年热闹的。

过年期间,除了跑亲戚,人们大多数时候都是待在家里休息,马路反而比平时要冷清得多。而到了元宵节,迎神队伍走到哪里,烟花爆竹就跟到哪里。

迎完所有屋子后,迎神队伍会在村子戏台后面等待号令,扛着神明进行一场大约两百米的短跑冲刺。同时,有人会在一旁提前准备好烟花、爆竹和“大响”(很响的爆竹),组织最后一场较为大型的烟花会。

我们家在村里有一座“下山虎”曾租给了外省人。在那里,有过一段很具代表性的对话。

“睡不着吗?”

“睡不着,太热闹了。”

“这里是这样的,元‘宵’节嘛,肯定是要闹通宵的哈哈哈哈哈哈。”

在请神明出来之前,有人会在庙宇里敲锣。鼓声和“大响”一样很大,整个村都听得到,但不会刺耳,更像是回声一样在村里回荡。

鼓声一响,也意味着村里最大的烟花大会进入了倒计时。

在庙宇里,很多村民围在那里观看迎神前的准备工作。人们要在轿子上铺好稻草,并用绳子将神明固定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兴奋,如同等待被点燃的烟花。伴随着迎神队伍的走出,人们兴奋的喊叫声如同烟花一样在人群中爆炸开来。

迎神队伍一到戏台前面,迎神活动的第一个高潮也随之到来。

戏台前的湖岸边堆了很多的烟花,戏台的距离又不远不近刚刚好,自然就成为了观看烟花的最佳位置。

五颜六色的烟花像是颜料一样在夜空中晕染开来。

整个过程会持续半个小时左右。在那之后,迎神队伍就会挨家挨户“拜访”。

原本我也和其他人一样,沉浸在热闹的氛围当中,直到我无意间瞥到了烟花旁边的那颗孤星。

视觉上,那颗星星与烟花很近,大概也就几厘米的距离,但其微弱的光芒在烟花的衬托下,就像是鲜花旁边的小石子一样不起眼。

即便如此,它还是顽强地散发着自己微弱的光芒。

心里像是被乌云笼罩着,湿湿的,像是马上就要下起毛毛雨。

一种莫名的孤独感......

我想起高三早起早习(冬天凌晨五点,太阳还没出来)或晚自习下课后,时不时就会在天空中看到一颗星星。

当时我就在想,那些天看到的星星是不是就是同一颗?因为那些天的天空中有且只有一颗星星,且亮度都差不多。

我觉得那颗孤星很像自己。

我是一个很矛盾的人。

我渴望人群,却又时常在人群中莫名孤独,如同烟花旁边那颗无人在意的孤星。

我渴望独处,却又时常想融入人群中,像是独自站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玩的小孩子。

D

什么时候喜欢上自己一个人独处,思考问题的呢?

大概是从高三开始吧。

一边骑自行车,一边听音乐。一个人在那里思考一些事情,像是进入了一片真空地带,外面的喧嚣都与我无关。

有时在学校走廊里看到前面有熟悉的朋友,不是上前打招呼,而是拐进旁边没有什么人的楼梯里。站在岔路口,我往往会选择安静又距离目的地远一点的路走。

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

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思考,想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E

星期四的下午,我坐在教室里写作业。这时,小A走到我的身边坐下,说:“好无聊啊,不知道干什么。”

我头也没抬:“写作业啊。”

小A:“没心情写。刚刚文学社里一个高一的学弟来找我聊人生,跟你高一一样会感到迷茫。”

“那你跟他说了什么?”

“没有什么”。

我停下笔,想了想,自己也确实没什么心情写作业。我问小A要不要去外面吃皮蛋瘦肉粥,他点点头,我们便一起走出校门。

吃完饭,天色已经暗了许多。等我跟小A回到校门口的时候,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去,只有教室透出来的白色灯光,像是在与黑夜做着最后的抵抗。

我跟小A到学校三楼的花坛处选了一个比较安静的角落聊天。

小A是学生中比较另类的一个。

上课想要睡觉就睡觉,即便是一整个单元的数学课都趴在桌子上睡觉,考前翻翻课本就及格了。他要是肯认真学,绝对是年级第一的有力竞争者。

高三上学期,我几乎每晚都跟他一起吃饭,一边吃饭一边东拉西扯。我跟他说我的梦魇,他跟我说他被很多人追杀的噩梦。我跟他说自己家里的事情,他跟我说他是怎么被哥哥姐姐推到吵架的父母中间从而被重重地扇了一巴掌。我说我羡慕他随心所欲,像是云朵一样自由自在,他跟我说他无聊到想死。

他跟我说些的时候,我很惊讶,他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好了,扯太多了,我们回到今晚,就是我跟他走到学校三楼花坛一个安静的角落聊天。

我:“我跟我同桌说我有时候挺羡慕他的,至少比我要开朗得多。我同桌听完后想都没想就说你会抑郁么?我只是笑笑没有回答。你说,我是不是在别人面前一直挺‘开朗’的啊?”

小A:“或许吧。其实我觉得你们没有一个人懂我。”

我思索了一会儿,“或许吧。”

我确实不了解小A。别说了解他了,我连自己都不了解。

“那我问你吧,你觉得班上有多少人像我们一样?就你目前所知。”

我不知道要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那个人也像我们一样,我想我们是认不出来的吧。

风吹过叶子,发出轻响。叶子的影子在风的吹动下波动着,像是波动着的水面。

我跟小A站在风中,望着地面沉默着。

过了一会儿,我说:“回教室吧。”

在我们走后,花坛变得更加安静了,像是沉入了深海之中。吹过的风像是水流一般,带走了我们刚刚存在过的痕迹。

F

我们是站在人群中依然觉得孤独的存在,站在人群中渴望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从身边经过,彼此温暖。可是我们都太善于伪装,明明经过彼此的身边却浑然不知,甚至站在一群孤独的人中,我们都无法望见他们面具背后的模样。

我们都在寻找着彼此,却始终迷失在寻找的旅途中。

我们都很孤独,但我们都无能为力。

原来一群人的孤独,就是孤独的一群人。

我们并不孤单,但我们仍然孤独。

01

我们仍然孤独,但我们并不孤单

A

2024年07月,为了减轻家里的还债压力,同时逼迫自己努力,在自己本身没有多少存款的情况下,自己私底下通过网贷贷了5000块钱,将爸爸的其中一笔网贷提前还清了。

自己之所以敢在这种情况下贷这笔钱,是因为跟同学在电话里谈好了去他所在的公司上班。谁知到了广州之后,朋友又说老板不想急于开展新项目了,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

其他的工作又暂时找不到,一直赖在朋友的出租屋里也不是个办法。刚来广州时身上的那一点钱很快就花完了,连最基本的吃喝都要靠花呗吊着。

看着欠款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心里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终于在某天晚上,自己因为这件事失眠了。

继续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不管怎么样,得先找个工作,让“雪球”停止滚下去,再想办法一点一点把“雪球”变小。

我想起之前在老家的时候有去酒店面试过,当即就决定先找份酒店前台的工作过渡一下。

终于,在酒店工作了将近九个月之后,我差不多还清了我刚来广州时身上的欠款,同时也积累到了一定的存款。于是,在老家过完元宵后,我提前一个半月向公司正式提出了辞职。

在提出离职的前一天晚上,我将这件事告诉了小C。也不知道我们怎么聊的,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情商”这个话题。于是,小C开始了对我情商的疯狂吐槽,主要的两个点就是将小C照片制作成表情包发工作群里(其实我知道不能随便发别人表情包,只是觉得小C应该不介意,没想到我误判了......)和为了合群强行刷存在感。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你的情商实在是太低啦!”

高二,在和小D闹过一次小小的不愉快后,我第一次开始有意识地改善自己的情商问题。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距离高情商依旧有不小的距离,但自我觉得应该不算太低,起码是够用了。

然而,小C的话又让我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

好巧不巧,在几天后的例会中,E经理也提到了我在人际交往上的问题。例会之后,F主管也跟我就这个问题聊了一两个小时。

E经理说我工作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就是还没有很好地融入集体之中。会后,我让E经理帮忙举个具体的例子,他说他好几次观察到本来群里同事聊得挺热闹的,我一冒泡,大家一下子就安静了。

有时候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好不容易稍微从小C的吐槽中缓过神来,E经理和F主管的话又让我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既然如此,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趁着这个机会问个我这段时间以来很好奇的问题,这个问题几天前我也问过小C。

同事之中,谁讨厌我?

他们三人像是提前对好了答案一样,都很有默契地提到了小G。然而,这也是最出乎我意料的地方之一。

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跟小G压根就没什么交集,我完全没想过他会在私底下跟同事说最讨厌和我一起站前台。且他的理由很模糊,除了对潮汕人不感冒外,其他具体的理由他自己也说不上来。

我又仔细回想了一遍,除了工作上的一点小口角以外,自己并没有在原则性的问题上惹到他。

难道是我在工作上太积极了,让他感觉我在刻意表现?还是我太闷骚,私底下思维比较跳跃,让他不知道怎么跟我聊天?

虽然小G会讨厌我这件事挺让我意外的,但我并没有多难过,因为我也不是很在乎小G。

聊完小G,我又接着问E经理他们还有没有其他人讨厌我。他们想了想,都说没有,包括小H,而这恰恰是另一个出乎我意料的答案。就我个人感受而言,小H应该是最讨厌我的那一个。

至于理由,我个人觉得主要是两点。一个是我跟她在跟客人要点评上存在竞争,且离职前还曾就此发生过口角,另一个点同时也是我觉得最主要的点,就是我讲话容易踩中她雷区,跟玩扫雷游戏一样。

我不止一次真诚地询问她是不是哪句话惹她生气了,她每次都说没有。可是,跟她交流的时候,我总能时不时感受到她的不耐烦。

一次两次之后,我也彻底失去了耐心。反正还有一个月就离职了,没有必要再花费精力和她磨合了。

从那之后,只要和小H一起站前台,我都坚持一个原则:能不讲话就不讲话。

连着纠结了几天后,我根据E经理三人的建议整理了以下的思路。

首先,时刻提醒自己,以一个谦卑者的姿态学习与人交往的分寸感,努力靠近最高境界——知世故而不世故。比如在讲话方面,真正高段位的人,是知道何时何地说出正确的话。

第二点,在有竞争的时候,可以适当地释放一些善意。比如同事在要点评的时候,可以帮忙打配合,从而帮助同事提高收入。

第三点,调整并巩固自己交朋友的这一思路:可以尽最大努力跟周围的人都处好关系,但是绝对不要有跟所有人都处好关系这一想法。比如我和小H,在确定未来不会与小H有过多交集之后,我选择放弃小H这个朋友,将精力集中在更重要的人和事上。

俗话说,人又不是人民币,谁都无法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再说了,还有人说自己不喜欢钱呢,连钱都办不到的事情,更何况人呢?

最后一点,强迫自己不要纠结太多了。这不是一个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只能边走边调整。

对于我来说,要变得像小C那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刻意练习。可是人一生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不擅长的事情上面,好好钻研自己的长处和兴趣从而让自己更优秀是更高效的一件事情。一旦成长了,就可以和别人合作,弥合彼此的短处,达到“1+1>2”的效果。

写到这里,我突然就想到了那些陪伴自己多年的好友。

我们之所以能成为朋友,不是因为我们没有缺点,而是因为我们能容忍彼此身上的缺点。

谢谢你们愿意陪伴在我身边~~

B

每到一个新环境,我们或多或少都会交到一些新朋友。可是,一旦我们进入另一个新环境,前面认识的朋友有十分之一还有保持联系就已经很好了,毕竟一个也没有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尽可能回想了人生各阶段到现在还有联系的人。

小学阶段认识的人“全军覆没”。

初中阶段,小D和I老师还有联系。

高中阶段,小J、小K、小L等7人还断断续续有联系。

大学阶段,小M和小N两人还保持联系。

大学毕业后任职的第一家公司中,小O和小P两人还有联系。

第二家公司中,只有小Q还在联系。

第三家公司目前未知,因为还没有尝试联系过。若是单方面筛选想要保持联系的人,小R是我最想保持联系的,因为他曾对我说出了真话,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选择。

现在还有联系的,未来也可能永远从你的通讯列表里消失。现在没有联系的,也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因为某个契机而恢复联系。

这么一看,在我人生的任何阶段中,能够保持联系且关系还不错的朋友也就那么几个,不多不少吧。不止我,对小C来说应该也是一样的感觉,只是从客观角度讲,他的朋友数量会比一般人多。

再进一步推下去,所有人都一样。

这么一想,好像所有人都差不多,似乎就没那么羡慕那些人缘好的人了。

C

“怎么了?小九哥?”

第三家公司的年会结束后,我在饭店大堂的沙发上葛优躺。于是,一旁的小H就问我是不是不开心。

说实话,我确实是不开心,但也有表演的成分在里面,目的就是以一种很拙劣的方式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本来无法在公司年会上中现金红包就挺让人失落了,发现自己无法像小C一样快速融入周围喧嚣的氛围中就又多了一丝孤独感。

不得不说,小C真的很厉害。基本上,别人说什么他都能马上找到话接上,有时我甚至觉得接话这件事已经成为了他的一个本能,只要别人说了一句话,他不马上接上就会很不舒服。

一直以来,我尝试融入周围环境的方式都比较单一,就是尽可能地顺着别人的话题插科打诨。可是,这并非每次都能奏效的,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没掌握好分寸感。

若是有小C这样的人帮我解围就还好,若是没有,最后的结果就是冷场。弄不好的话,还很容易因为说错话而得罪人。

我也无法像小C一样,在得到500元的现金红包后,马上分200元给小H和小T。

小C私底下曾跟我说过,他之前跟他老爸借了七万块钱投资了朋友的一家汽车护理店,因此每月还有一笔几千块的额外收入,而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就只有工资,且还要还网贷。别说是给别人100块钱了,就是送别人一条12块的点评提成我都要纠结犹豫半天。

当时任职的酒店前台有两台电脑,靠外和靠内。前期钱紧的时候,为了能够抢先占位,我都会尽可能提前到达那里,除了吃饭喝水之外,我都是能不动就不动。相反,小C总是很自然地走到里面。

当然,也不排除小C对钱这种东西看得开,所以在这方面不怎么计较,也不会在意十几块或者是一两百块的得失。或许也正如他说的那样,他懒得跟客人要点评,所以他比较喜欢站里面。

可是,就算后面钱没那么紧了,我想要通过对别人好来释放善意,往往也会遇到相同的问题,要怎么掌握好分寸感呢?

不够自然的话,别人会觉得你另有所图,会防备你。太过于谄媚的话,别人就会把你当舔狗,被占便宜的同时还要被人瞧不起。

于是,在同事都聊得很开心的时候,我只能选择沉默,任由孤独感在我的心里泛滥。

不过,事后回想起公司年会的场景,这里面也不是没有令人感到开心的事情。

或许,我并不是一个人。

在我的那一桌中,另一个同事小U也不怎么说话。除了别人主动找他说话和偶尔去楼梯口抽烟,其余大多数时候,他就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吃饭喝酒。

用“或许”这个词,是因为我也不确定他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是个内向和不善言辞的人。

或许他是因为心情不好才不怎么说话,或许......

尽管如此,这个想法还是让我感到了一丝安慰。

要怎么去形容这种感觉呢?

我记得有一次去开会的时候,我穿了一条买过来后就没有再穿过的一条牛仔裤。

表面的原因是嫌裤子太长了(尽管是故意设计成这样的),裤角容易脏,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不确定这种风格适不适合自己,怕穿出去被人说太丑了。

那天大概是没有别的裤子可以穿了,也觉得开会没几个人会注意自己的裤子,于是就把那条牛仔裤穿过去了。让我没想到的是,开会的时候,同事小V捏了捏我的牛仔裤,说挺喜欢我的牛仔裤,想问我要链接。

在我的印象中,小V是那种生活很精致的人。这条八十几块钱的牛仔裤能够被他看上,那它的外观和质量应该是不错的。这是不是也能从某种程度上证明,我穿起来其实也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差?

从那之后,我就敢随便穿那条裤子上大街了。

我想,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孤独,大概就是这样子的感觉吧。

D

是的,在某个时刻,我们会因为某种原因而感到孤独,甚至是莫名孤独,即便我们知道自己并不是孤单的一个人。

正如前文所说:“我们并不孤单,但我们仍然孤独。”

可是,若是将这句话反过来说呢?

我又回想起了我另一次在村里看烟花的经历。

那一次,我没有去戏台前方的最佳观赏位,而是在乡村祠堂附近看烟花,祠堂就建在湖边。

平静的湖面刚好成为了一面镜子,因此,盯着湖面也能看到烟花。只是,若是通过湖面看烟花,会觉得烟花是在往下坠。再加上被污染过的黑色湖水,感觉烟花像是坠入了深不见底的黑暗之中。

然而,当你抬头看烟花时,会觉得烟花是在奋力向上冲,以求在夜空中留下自己最美的样子。

是啊,我们仍然孤独,但我们并不孤单。

03

愿我们能彼此温暖

大学时,我加入了一个社团——文学社。

在文学社的第一次集体会议上,社长让我们大家上台自由发言。轮到我的时候,我分享了我写作的其中一个目的,同时也是支撑我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动力之一,那就是和我的读者彼此温暖。

我是一个时常会感到孤独的人。

我可以享受孤独,但我做不到永远都享受孤独。有时候,我也需要有人陪着我一起抵抗孤独。

可是,我们无法保证每一次孤独时,都有人陪我们一起抵抗孤独。于是,我就想着通过文字寻找共鸣。

此刻的你或许正在孤独。要是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在和你一起孤独,或者曾经像你那样孤独过,或许心里会好受一些吧。

我们就像是烟花中的孤星,一个人的时候很孤独。我们不像其他人,可以很轻松地让一群人围在自己身边。

既然如此,我们就慢慢寻找。一开始只是一个人,慢慢就会有第二个人,第三个人......

只要我们不停地寻找,我们就永远不会是孤单的一个人。

我是小九,愿我们能彼此温暖~~







PS:

我们并不孤单,但我们仍然孤独。

我们仍然孤独,但我们并不孤单。

文章的前两小节标题是我几年前写下的两个句子,但是一开始它们的顺序是反过来的。

在我们眼中,世界的光明与黑暗,往往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之所以是主角,就是因为他不论经历过多少挫折,他都会坚定地选择希望,所以他的世界永远是有光的。他不像是监狱里的其他人,在现实的打压下,选择了希望的另一面——失望。

有一个初中同学曾对我说过这句话:“心情不好,很多不好的事情就会一起来。”

因此,千万不要沉溺在过去的悲观情绪之中,要永远选择生活中积极的一面。

另外,再稍微废话一下。

小U的事情也给了我另一个启示。更准确地说,我早就知道这个道理了,只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时不时就会将其忘记。

如果实在融入不了周围的环境或者氛围,且没有必须融入的必要,那就干脆不要融入。强行融入,不但别人觉得不自在,自己都会讨厌不自然的自己。

别人叫你的时候就大大方方地回应,没叫你的时候就保持沉默,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倾听,也是一种大智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