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摘录】
【1】开始交谈时,多数人都会寻找共同话题。因为相似之处越多,交谈就更为容易。这个听起来确实符合逻辑,不是吗?开始交谈时或许确实如此,不过这样不用太久,交谈双方就会觉得没意思了。如果我们彼此一直,那岂不成了和自己谈话?
人与人的差异越多,谈话的内容就会越丰富。差异性让交谈双方有了新的话题可以探索,因此,人际关系就更容易朝新的方向发展。
【2】人的性格也是一样。当我们置身自我时,我们看到的都是缺点——也就是我们想要做出改变的地方。而我们眼中的其他人就不同了,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交流,看着是那么舒适,游刃有余,因此我们很容易希望自己变成别人的模样,其实,我们看到的是别人性格中比较好的地方,而看我们自己时,我们的注意力却集中在了杂草和死角等瑕疵上。
要想拥有一块完美的草坪,正确的方法是测试分析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草种。如果直接把他人的草种种植在自己的草坪上,草坪肯定变得凹凸不平。
人际沟通的技能也是如此。关键不在于模仿他人,而是自我学习和成长。一旦我们接受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选择正确的沟通技巧,选择合适自己的社交场合,和他人有效、惬意地交谈。
【我的思考】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培训师,也许出于职业本能,整本书的感觉像一份“理论+案例”的PPT,每一个点都讲到了,但是很遗憾,作者没有更深入的阐述。在将这些要点与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相对照之后,越发觉得此书还是有发散自省之处。此书的读者定位大致就是生活中略微内向之人,因此开篇就告诉读者“首先要了解自己,然后坚持自己的个性”,以上摘抄的两段即与此话一一对应。
【1】或是来自于同一个城市,或是有着同样的目标,人们在社会中纷纷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团队,人与人之间重合的这一部分,大概可以称为“共同话题”吧。在生活中,我也会因为发现某人爱饮茶而与其探讨自己的饮茶心得,也会以和某一个异性是否有共同话题来作为寻找伴侣的标准,逐渐也明白了和陌生人聊一些“共同话题”可以舒缓尴尬氛围的道理,这样久了,倒是忘记了“差异性话题”。
阅读此书时被作者一句“差异性让交谈双方有了新的话题可以探索,因此,人际关系就更容易朝新的方向发展”点醒,原来自己心底深处总是期望遇到陌生人,喝茶聊天,是因为被其与我截然不同的经历或是认知所吸引,原来自己能和一群几乎没有共同话题的闺蜜一起逛街吃喝轰趴,是因为她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这样的一群人凑在一起自是会产生很多火花,继而牢牢吸引着我。
【2】作者在书中提及虽然总会觉得人家的草坪好,但是“关键不在于模仿他人,而是自我学习和成长”,对于这一点,最近深有体会。去年回国以后,大部分的同学都在北上广工作生活,有的进了联合国做实习生,有的每周都会参加各种创意活动,身在二线小城的我自是非常羡慕嫉妒恨,过年时与从北上广归来的同学聚会,也被大家羡慕着能够留在家乡过安逸的生活,故而也因此纠结了很久“宁要大城市一张床还是小城市一套房”这个问题。
但正是最近,看到了草莓写的关于创办这个学习型沙龙的初衷,突然想明白了,也许身在二线小城生活安逸,但是能够做到父亲常耳提面命的“出淤泥而不染”真真是不易,安逸的生活确实会渐渐侵蚀曾经的英雄梦想,而我要做的,就是坚持关注自己的成长,不断积累过后也能在家乡组织这样的沙龙,结识更多有意思的朋友,一起为小城带来些许生机。
【我的行动】
【1】在以后与陌生人的交流中,实践作者所说的由“内容提供者”推进到“内容差异者”的过程方法。
【2】持续专注与自我学习与成长,将在知乎与豆瓣看到的东西内化,争取积累到一定程度能够输出一些东西。多多学习秋叶、行动派、十点读书会以及咱们群里的活动,作好记录,输出一些想法,十二月考完资格证,拆书活动进入尾声时,能够有关于自己组织活动的一个成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