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习作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习作要求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本文的主要功能是从阅读中学习习作方法。本节课利用了信息化技术,将初试身手(一)整合进来,让读与写有机融合起来。在教学时,借助倒计时等功能,我继续引导学生开展单元主题情境“旅行手记”中的“寻踪迹,对焦重点景物”学习活动,在跟着课文旅行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是如何将重点景物写清楚的。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学法贯穿,有效衔接扶与放

第二课时中,学生用到上节课学到的方法,继续用比较思维学习剩下的路上、洞口、外洞和内洞,感受景物的特点,发现作者的写法。所以,在课堂一开始,我就采用“挑人”“抢权”等功能引导学生回顾学法,体会到叶圣陶爷爷是写看到的和自己的感受把孔隙狭小的特点写清楚的。然后出示学习提示,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定地点,然后通过“自学——合学——展学”的方式展开学习。先自主阅读,试着提炼景物的特点,然后小组交流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在展学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作者正是通过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把特点写清楚的。作为一节连堂课,以相同的学法进行贯穿,从第一课时中教师的“扶”到之后学生掌握方法后的“放”,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在充分的交流讨论中,共同探究写景物的方法,实现了习作思维能力的梯度上升。

二、图示选用,以生为本促理解

在本课教学中,思维导图是学生展开合作学习的重要支架,在选用图示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几次试教经历,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选用思维导图学习剩下的地点,是想在第一课时用好《语文作业本》中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并发现了不同景点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写的。最初为了追求课堂的多元呈现,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示意图的形式,结果是课堂的可看性强了,但是,小组合作花费的时间过多,学生真正思考和梳理写法的时间少了。几经推敲之后,我们确定就以《语文作业本》中思维导图为范本,更多去关注“学生有没有学,能不能用这种样子学”。这样的调整,带来的是沉浸式的学习,学生的讨论点由图转到了作者的文字中,“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由读到写,游览顺序重应用

立足于单元统整理念,我留出充足的时间引入初试身手(一)这一板块,在“说参观路线——学习泡泡提示和作者写行踪的方法——写自己的行踪”这样的学习路径中,为学生搭建了学用平台。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叶圣陶爷爷所写的行踪就是他游览的路线,而在初试身手中,自己也在规划路线,试着说清楚游览的顺序,这样的学习是一脉相承的。在初步的运用中,强化学生对游览顺序的理解。从第一课时的“学游览顺序”到第二课时的“用游览顺序”,更好地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从而为本单元的习作《游      》打下坚实的基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