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夏至,在农历五月十六这一天,如约而至,夏至,作为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一环,不仅仅是第十个节气的标志,更是一个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民间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在这一天祭拜神明和祖先,祈求消暑平安。
《恪遵宪度抄本》中,对夏至的诠释是这样的:“当太阳走到北纬的最高点,这就是夏至,代表着日照时间最长,影子最短。”
夏至面,预示着白昼逐渐缩短,黑夜逐渐变长。当太阳的黄经达到90度,斗柄指向南方正午时,夏至便在每年的6月20日至22日之间,悄悄地转变了季节。
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阳光最为炽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白昼漫长,夜晚短暂。
夏至的气候特点非常明显,高温、高湿,伴随着雷阵雨,尤其是午后或夜晚的突发降雨,正如诗句所描绘:“东边日出西边雨,似晴非晴的意境。”
总的来说,夏至的降水比较局部,来去匆匆,犹如夏日风情画。
“夏至雨贵如油”,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夏至降雨的珍贵,因为此时气温飙升,虽然还没达到极致炎热,但日照时间漫长,植物生长迅猛,急需水分滋润,所以,夏至时节的雨水,对作物生长至关重要。
夏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其阳历日期相对固定,这是因为它是根据太阳运行轨迹的科学划分。
然而,对于阴历来说,由于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差异,夏至的农历日期并不固定,它会因为每年闰月的存在而有所变动。
农村有句谚语:“夏至在月头,旱象随后跟;夏至在月中,雨水频繁且风大;夏至在月尾,丰收如肉馍。”
这句话根据农历夏至的到来时间,暗示了天气和收成的潜在模式:夏至如果在月初,可能预示着随后的干旱;如果在月中旬,可能伴随多雨和大风;如果在月末,则象征丰收。
在农事传统中,夏至被视为五月节,农历五月包含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夏至通常在农历5月中下旬来临,但出现在上旬的情况极为罕见,除非碰上闰月的调整。
今年的夏至,于6月21日4点50分46秒来临,恰逢农历五月十六。
虽然夏季初始阶段在5月中旬已悄然展开,但这一年显得尤为独特,北方尤其遭受了严峻考验。
我国北方地区遭受了长达十多天的严重干旱,高温异常,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天津、河南、山东以及安徽北部等地的气温飙升至43摄氏度,这已超出了通常35到39度的范围,地表温度更是惊人,部分地区甚至突破70度。
就当前的气候趋势来看,今年夏至期间的降雨量相对较少,南方由于北方的晴朗天气,干旱状况可能会延续至夏至前后。
北方地区尤其明显,大陆性的高压脊导致晴空万里,空气湿度偏低,华北平原的干旱状况依然严峻。
那些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农谚,现在看来,可能在一些特殊的年份里,不再是那么灵验。
这可能是因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不小的改变,也可能是环境污染让全球变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都让那些古老的生活智慧,在现代社会的新气候条件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今年的夏至,按照农历算是到了五月中旬,但是今年的降水情况如何,是不是会丰富,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今年的季节特性非常明显,夏至正处于厄尔尼诺效应逐渐消退,而拉尼娜效应还没有完全显现的过渡期,因此南北地区的气候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
南方像是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连续三个月暴雨不断,而我国的江淮、黄淮、华北地区,却经历了长达三个月的干旱,整体气温比常年平均值高出大约两度。
专家们分析,今年我们将经历一个历史上罕见的酷热三伏期,这意味着降雨可能会相对较少。
通常,湿润的夏季会因为频繁的降水而带来适度的凉爽,因为雨水蒸发有助于降低地表温度,而且乌云可以反射阳光,减少热度。
另外,专家预测,今年夏季后段可能会出现“拉尼娜”效应,这可能会给我们带来额外的夏季气候条件。
虽然目前干旱的情况确实存在,但这并不代表整个夏季的气候模式,因为今年的季节比以往来得更早。
总的来说,由于夏至提前到了五月中旬,而且农历四月和五月都出现了干旱,预计今年夏季总的降水量可能不会太充沛。
除非有罕见的连续大雨出现,但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总的来说,今年夏季的降雨量可能不会有明显的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