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冬季闭藏智慧:守住阳气,来年春天少生病!

《黄帝内经》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一、原文解读:跨越千年的养生密码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这段关于冬季养生的文字,既是中医“天人合一”思想的缩影,也是古人观察自然与人体关联的智慧结晶。用现代语言翻译如下:

冬季三个月(农历十月至十二月),是万物闭藏的季节。此时水面结冰、土地冻裂,人体应避免扰动阳气,做到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升起再起床),让心神保持平静内敛,如同守护秘密一般。要远离寒冷、趋近温暖,避免过度出汗导致阳气耗散。这是顺应冬气、养护“藏”之能量的法则。若违背这一规律,会损伤肾脏,导致来年春天四肢无力、气血不足。


二、古人的深刻诠释:藏在典籍中的养生哲学

1.“闭藏”与“养肾”的关联

《黄帝内经》认为冬季对应肾脏,肾主藏精,是生命能量的“仓库”。明代医家张景宾在《类经》中强调:“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指出冬季若耗散过度,春天易被外邪侵袭。

2.“无扰乎阳”的深层含义

清代医家沈祖绵提出,“亟夺”应理解为“极夺”,即过度耗散。古人认为冬季阳气如同火种,需深藏地下,若强行扰动(如熬夜、剧烈运动),如同在寒风中吹灭烛火。

3.“志若伏若匿”的心理调适

宋代养生家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写道:“冬月宜密室温床,忌悲忧惊恐”,主张冬季情绪应如冬眠动物般收敛,避免大喜大悲扰动心神。


三、现代人的独特视角:传统智慧的创新解读

1.“冬季养生是给身体充电”的高赞观点

有网友将冬季比喻为手机的“省电模式”:减少社交消耗、早睡储存能量,就像充电蓄能,为来年春天“续航”。

2.“冬季运动≠躺平”的科学新解

健身博主提出:冬季适合“微运动”,如八段锦、瑜伽等,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不至大汗耗阳。这与《内经》“无泄皮肤”的理念不谋而合。

3.“情绪冬眠”的心理学应用

心理咨询师建议:冬季可减少社交应酬,通过冥想、书写日记等方式“内观”,实现“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的心理状态。


四、经典智慧在当代的鲜活体现

1.作息革命:对抗“熬夜文化”

现象:年轻人熬夜刷剧、加班,违背“必待日光”原则。

改变:深圳某互联网公司试行“冬季弹性上班”,允许员工日出后到岗,工作效率反提升20%。

2.饮食智慧:火锅里的养生学问

传统误区:冬季盲目进补,滥用人参鹿茸导致上火。

正确实践:老字号药膳馆推出“温润羊肉锅”,以当归、枸杞平衡燥热,既“去寒就温”又防“泄皮肤”。

3.穿衣哲学:从“要风度”到“护阳气”

案例:时尚博主分享“三明治穿法”:贴身吸汗层+羊毛保暖层+防风外层,兼顾美观与“藏温”,单条视频获百万点赞。

4.职场养生:办公室里的“闭藏之道”

创新方案:上海某企业设置“冬日冥想角”,提供发热眼罩和姜茶,帮助员工午间小憩,缓解“春困夏乏秋打盹,冬眠不觉晓”的亚健康状态。


五、实践指南:让经典“活”在现代生活中

1.晨起黄金三件事

① 搓热掌心敷后腰(补肾阳)

② 喝温水时舌抵上颚(生津养肾)

③ 披衣静坐5分钟再下床(防寒护阳)

2.睡前能量回收仪式

① 21点前用艾草泡脚(水温40℃,15分钟)

② 听羽调古琴曲《梅花三弄》(安神助眠)

③ 双手叠按小腹顺时针揉腹36圈(助阳气归元)

3.冬季情绪管理法

① 建立“冬日心愿清单”:阅读、练字等静态爱好

② 实践“五分钟正念呼吸”:想象呼吸如雪花缓缓飘落

③ 采用“能量日记法”:每晚记录三件滋养心神的小事


结语:养生即养生生不息之气

《黄帝内经》的冬季养生智慧,本质是教会我们与自然同频共振。就像农民懂得“冬闲是为春忙”,现代人亦需明白:冬季的“藏”,是为了积蓄破土而出的生命力。

当我们学会在寒夜里早睡、在冷风中护颈、在压力下守神,便真正读懂了古人“冬不伤藏,春不生疾”的深意。这不仅是养生之道,更是中国人传承千年的生命哲学。

声明:以上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