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规则就是不顺应孩子发展的,比如说,午休室不可以说话,即使不睡也要安静的躺好,不能“乱动”,午休室不能喝水。孩子在这一个阶段就是表达,在午休室干呆,睡不着,浪费时间,这也还好,主要是孩子想喝水,但是如果一个去,其他人肯定会起哄都要去,就会影响其他人,包括中关村的。而且喝水会造成上卫生间频繁,来回走动也影响他人。就是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就会告诉孩子不许去,请在来午休室之前或午休结束后去。哪怕孩子“威胁”、“求”都不可以。那这是否违背提升自尊呢?
规则,怎样来运作,向来是一个“难题”。
没有规则显然不行,正是因为没有规则很混乱,人们才发明了“规则”,以期更好的群体生活。但是一个问题解决了,往往带来其他的问题,“规则”带来的问题比如:规则的监督,权力,特权,等等,又成为新的问题。怎样在这些障碍中找到完美的合适的生存之道,自打“规则”诞生那天起,就成为所有人的一个难题。
即便是合理的规则,尚且如此,何况有些规则“不合理”,或者显而易见有对某些群体的权益的损害。
关于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参考的书目有《中小学生纪律教育》和《0-8岁儿童纪律教育》。这两本书从比较宽广的角度介绍了解决策略——其中就包括改善规则。
那么如果规则就是没法改呢?
权力压制的确是策略之一。而权力压制一般都会给被压制者带来自尊的伤害。那么这个牺牲换来了什么呢?这是我们可以去权衡的。如果换来的东西,比“自尊”更加重要,那么这个牺牲就是值得的。
成人世界的例子,最近有一部描写“强制执行”的电视剧《执行利剑》。牺牲违反规则的个体的尊严,来维护社会治安,在一定的度之内,是可以接受的。
在儿童世界这样的例子可能就更多(话说孩子真的是很容易被践踏尊严的群体)。关键就在于这个“度”,或者这个“权衡”。在孩子整体的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牺牲值不值得。极端一点,至少如果是为了最基本的人身安全的话,这个牺牲就是值得的。
而一个好消息是,权力压制并不是唯一的策略,书中有许多其他策略可供选择。所以这个简单粗暴的策略,不妨留在最需要的时候再使用,就像祭出就有可能双杀的绝命武器,轻易不用。
比如,提前预防进入权力相争的局面,就会减少我们不得不去牺牲孩子自尊的可能性。
另一个好消息是,影响“自尊”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孩子是否看重这个领域。如果是他看重的领域,他在此领域的受挫就会影响到他对自我的“概括性”评价,也就是自尊。如果这个领域他并不那么看重,他在此领域的受挫,对他自我的概括性的评价的影响就不会很大。
也就是说,超级看重权力这件事的孩子,在受到权力压制时对自尊的影响最大。而那些能够正常看待权力的孩子,影响不会大到前者那个地步。这时候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要为了这个孩子的自尊不受挫而在权力上做出让步,而是要想办法调整这个孩子对权力的偏见(为什么“权力”对他格外的重要?),以及他的自我调整能力。
===分割线===
这个问题的另一个点在于,在我们老师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规则是对孩子发展不利的。这时候我们坚持规则会伤害孩子,不坚持规则,好像也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做?
也许最近公众号的文章《让“规则”成为它本来的样子!》能带来一点启发吧。“规则意识”,不仅仅是“遵守规则”,还包括对规则的反思、分析、改进等等。
全面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各种需求、各种信息,然后做出权衡。如果孩子的这些牺牲是值得的(为他们换来了更重要的东西),那么,站在理解学生感受的角度上去跟学生沟通,一起来面对如何遵守这些规则这个难题,学生会减少其他的损失。如果这些规则可以有所改进,有新的解决策略,能尽最大可能去兼顾,那当然是更好的。老话说,尽人事,听天命。
期待有更好的午睡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