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所设计的世界,才会是好的世界。
——摘自《@互联网人》
这段时间在准备秋招。
这篇文章主要是记录和反思刚过的三场面试,分别是腾讯产培笔试+智联招聘文案策划+群面单面练习。
第一部分,腾讯产培笔试。
7月上旬的时候,报了一个OFFER先生的线上秋招课程,大体知道在8月下旬左右互联网公司会开始秋招。课程持续一周,每周一节课,晚上8点开课,一般讲到11点左右,3个小时。老师来自不同的公司,BAT,京东、网易、Facebook、苹果的。课程内容主要是秋招的大概情况,以及各公司的秋招特色,更具体的也说到了怎么改简历、怎么面试。课程确实是干货,但7天课程,我缺了3次课,至今也没补。一是讲到后面重复的东西会比较多,二是有些会讲到技术岗的东西,听起来蛮吃力的。
课程听完了之后基本上就在实习。课程结束的时候先生发了很多秋招资料给我们,后面证明确实是干货。但自己没怎么看。时间一晃就是8月下旬,腾讯、阿里,接着一大批公司就开始发布校招信息。这里说个小插曲,一开始考虑了地点问题,所以很多公司就没有投,后面发现自己太蠢了,应该都要投的。投了腾讯的产培后,就开始准备,看面经收集了很多面试的时候可能遇到的问题。但自己做得不太好的一点是,前后顺序没有搞清楚,先去准备面试的东西去了。
另外,进度控制没有做好,没有及时查询企业的校招流程安排。8月25号,才注意到通知,27号上午腾讯产培笔试,是第一批。然后25、26才慌忙去做行测题(之前买好行测题,完全没有碰过),一天时间,8套卷子的逻辑推理部分做完,并整理了相关的规律。但27号笔试的时候,也只能说一脸懵逼。
60分钟+30分钟的笔试时间。60分钟是行测题(逻辑推理+语言理解+资料分析),30分钟是两个产品类主观题。题型上来看,延续了以往的风格。行测题时间很不够,思维钝钝的,不能保证一定做完,只是,这一块,平时要常联系,思维保持一种活跃的状态。后来发现,做行测题,相关的应用蛮多的,比如什么考试通、粉笔公考,练习模式比较成熟。30分钟的主观题,时间相对来说,也很紧张,而且要求在30分钟之内完成两道大题,这和平时的积累分不开的。比如,通常的两种题;1、让你设计一个XXXX产品2、一个现有产品有什么缺点,怎么优化,你是产品经理,怎么具体优化?这里面的套路,其中的思维逻辑,自己私底下,至少要完整地经历过一次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我一脸懵逼的地方在于,我想到了,在笔试之前没有完成相关的训练。
以上废话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想到了,就快去做!去做!去做!别磨叽。
一脸懵逼完后,我就乖乖地在这里写笔经和好好准备下一场笔试了。
另外,产培笔试还提醒了一点事情就是,面哪家公司,就要去了解这家公司的产品,然后至少对三个产品有深刻的认识,深刻的意思就是,有你自己的见解。
第二部分,智联文案策划实习生
实习生的招聘放在这里有点不合适,但毕竟也是一场面试,写给我自己看看。
现在看来,决定去面这个岗,应该是闲在宿舍闲得发慌了。
但是这次面试,教会我的一件事是,搞清楚人家需要的是什么很重要。当时我看到的岗位描述基本上约等于“项目助理”或者“数据处理员”(事后小伙伴反馈的另一个词是“跑腿小能手”),当时想的是,闲太久了,(闲太久的内幕是被一家公司放鸽子了,这也可以算作一教训,此处不展开)得找点事来做,看着这份工作的要求基本上符合,就决定去试试。于是改了改简历,去面试。
面试我的是HR。面试的问题基本就是策划、文案。跟之前的招聘要求几乎没半毛钱关系。此处我发现,面试者拿着一份简历,她只会选择性地看,她需要的,她才看得见。另外,相关的经历最后带上自己的作品,比如问你有写过软文吗?如果有的话,可以把你作品给我看看吗?这些都要事先准备好。
简单问了几个问题,HR姐姐得出结论:我的经历和她们需要的完全不相关。但她还是给了我一个机会,(这点做得挺人性的)她说之后会给我一个复试题,我周末前完成交给她,如果满意再进行部门面试。
我后面收到面试题了,但没有做,因为小伙伴提醒我了一件事。“你不是要做产品吗?怎么又去面文案策划了”。此处我的内心独白是:好尴尬呀~最终选择放弃复试题,也是源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既然确定方向了,就不要搞什么曲线救国,直面挑站才是最有效的。缺什么,就去补什么。
淡开一笔。
春天的时候,我在花盆里种了三种植物:含羞草、硫化菊、紫茉莉。千盼万盼,都发芽了。但是时间过了很久,它们都不长了,该开花的也没有开花,该长高的也没有长高。我想等等吧,可是等了很久没有起色。越到后来,有些叶片变得枯黄……我知道是因为种的东西太多,泥土有限,养不了所有的植物,只是迟迟不肯动手。后来终于下定决心,把紫茉莉和硫化菊都拔掉,索性翻进土做肥料,花盆里就只剩下含羞草。含羞草本就是三种植物里生命力最强的,这下又清走了两个竞争者,只留下它,就飞快地长高,现在每天都能看见它们看花,有时开一朵,有时开两朵。紫色的小绒球(上次拍的图,有点谢了),早上开,傍晚就谢。第二天,其他的又开了,得意得很。
大概如此,想要的不能太多。
第三部分,群面单面练习
第三部分是Offer先生课程群延伸出来的深港求职小群,组织的线下群面+单面活动。
事先准备了群面题目(一个人准备,不然就漏题了)、每个人自己的简历、以及自己是考官时要提的问题。有点像角色扮演。
然后大家约一个线下的地方作为讨论场所,这次约的是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开放区域。见面之后就按之前的计划进行。10个人,2个考官,8个面试者组成一个群面组。我们抽到的群面题是,设计一个互联网音乐电台PM,在10个功能点选3个。基本思路是确定用户主体、分析特点和需求、设计功能(这里是选择)。关键的地方是用户的选取。
这次的讨论分为前后两个半场。前半场大家讨论比较乱,于是我建议说,我们先确定我们的用户,因为在场各位都是在校大学生,应该对这个群体比较感兴趣,所以,干脆就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用户群体来进行分析吧。大家都说可以,然后就分析出来了这个群体的三个需求:个性+社交+海量曲库。当我以为讨论就这样结束时,呵呵,接下来,被颠覆了。有个沉默的同学突然冒出来说,不对,现在电台市场比较成熟,我们不应该做大众化的,应该切分小市场,做小众产品。短短的几句话,重要的其实已经不是后面讨论除了什么需求,而是那一瞬间,我明白了,选择一个用户群体,要有依据。而不是直接拍脑袋决定了……所以,后果就是,在后半场的讨论中,我几乎没怎么发言,要是真的群面,我应该是被刷的分之一。
在练习单面的时候,一个同学说到曾经的创业经历,期初判断用户主体时,拍脑袋确定了一个,后面发现不对,但面对改变用户主体就要颠覆公司现有运行的情况,还是选择硬着头皮改,然后,持续8个月的创业就没有然后了,这个事情,又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个教训。
练习单面的时候知道了一个真相,原来10个人中有6个人是研究生,间接地体验了下很多面经里描述的那种情况。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晕轮效应。但实际情况看来还好,讲道理,还是在自己在面试的岗位方面的功力,我也看见了本科生表现得不错的,所以,好像也不用那么怕,正常发挥就好。
此次单面主要是针对简历进行提问。回想下我自己的表现,会觉得罗里吧嗦的。写的东西都是自己做过的,但要明白面试官问的是什么点,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经历转换成别人听得懂的语言,这也需要私底下进行思考和准备,尽量所在点在上。
最后,是那个经典的问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
练习的时候没有准备好,但真的去面试的时候,一定要准备好啊!
洋洋洒洒又敲了一下午,都傍晚了。
秋招还在进行中。
某个时刻,想起来高中班主任曾说过的话:高考,不是6月7、8号,应该是早就开始了的。
大学以来,散漫了不少,多了些随意,多了些差不多。
但在开始准备校招的时间里,开始慢慢调整。开始去整理、安排。学着去做好一件事。
有意而为,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