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有这么个现象,在低潮时,自己励志或设定了一个目标,但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点进步或者别的方面占据实现了目标的时间,人很容易会自满。自满后,接下来的目标实现中,动力减少、失去甚至开始倒退,目标性模糊化,方向性动摇;甚至是,去别的方面犒劳自己,特别想自我奖励,自我放松下,但放松之后目标也就夭折了,很多时候甚至沉迷在放纵之中。
疑问:自满是人的天性么?每个人的差别是什么,跟格局或者肚量有关系么?通过心理认识能否进行克服?还有个问题,取得进步后,会本能的延长完成时间,这和性格有关么,我是天秤座男子,是否和内心的平衡感有关系。还是,道家的物极必反,可问题是这只是微不足道的进步或者说在别的方面的付出替换了占据了目标的实现过程。
每个人都自控力是有限的。——《自控力》
在取得了一点小成就,小进步,就无法思考,无法自律,从放松到放纵,很低效,很low的生活,一直飘飘然。为什么呢?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斯坦福大学教授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一书中,提到一个概念“进步陷阱”。
通常我们会误以为,取得进步会刺激我们获得更大的成功,但进步被所有人“道德化”了:如果想到某件事情我们没有罪恶感或焦虑感,那它就不是错的,就是符合“道德”的,我们就不会质疑或否定这个行为,所以当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因过去的努力、克制、付出等等)时,纵容一下的念头听起来并没有什么错,就像是我们应得的一样,放纵不再会感到罪恶。因此,我们很容易把进步当作放松的借口,在完成目标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会刺激我们做出妨碍目标的行为。
很显然,进步带来屈服、放纵,但这并不是意志力缺乏造成的,当我们允许或决定放松或屈服于诱惑时,我们都认为自己是自控的,没有失控也没有罪恶感,相反,我们认为这是应得的奖励,并以此为傲,我们会自我辩解“我都已经这么好了,应该得到一点奖励”,这种对补偿的渴望常常促使我们放纵乃至堕落。
凯利·麦格尼格尔进一步的研究指出,行为变化会带来“道德化”判断,会让内心始终挣扎纠结:
- “道德化”补偿过去的善行。如上面所述,如果过去自己表现良好(减少恶习或增加善行),那么我们就会心安理得期待并享受“奖励”。
- “道德化”预支未来的善行。某一时刻,我们会想到未来我们会“如何如何”(减少恶习或增加善行),因此会弥补现在犯错的负疚感,比如只是想到晚上去锻炼,傍晚时就可能允许自己吃得更多。
所以,当我们想改变某种行为时,不要听从大脑的直觉,而要清醒的认识到,现在怎么做,明天、后天及遥远的未来我大致仍会这么做,所以今天的每个决定或实际状态还在未来不断重演。因此,不要问“我现在想不想玩游戏”,而要问“我想不想以后每天这个时间都玩游戏”,不要问“我是今天做还是明天做”,而是要问“我是不是想承担拖延下去的恶果?”。总而言之,我们要试着减少行为的变化性,而不是试着减少某种行为,让行为趋于统一,即制定一个合理规则来确保行为一致性,终结内心无时无刻不在的意志力挣扎、判断。
至此,凯利·麦格尼格尔的理论介绍完毕,细细品味也很有道理。实践发现,想保持行为的统一性时,或者说是保持以往的生活作息和习惯时,真的很难很难,当我应该专注工作时,我总是去特别去关注弹出的微信或QQ等与工作无关消息;当我应该看书时,总是打开“得到”或者“音频APP”听别人讲书,离不开手机,渴望去接受别人倾倒的所谓知识;当我应该睡觉时,不知疲倦的刷朋友圈点赞评论刷公众号刷新闻;当我想要思考问题时,总是浮于表面,更本无法静心深入思考。
这段矛盾的经历让我对两个理论有更加真实的理解:
- 1、心理学至上主义。简而言之,我们通常会过度夸大心理调节技巧的作用,准确的说,心理调节技巧通常能够让我们过得更好,但当我们真正需要它的时候,可能会靠不住,所以掌握心理学方法并不意味着就有了杀手锏!
- 2、习惯通常只能被替代,很难被消灭。有一个实验证实:运用习惯替代方法的酗酒者能保持戒酒,但当生活的压力太大时,不管他们养成了多少新的惯常行为,都很容易复发。于我而言也是如此,尽管我能够在大多数时候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习惯,但遭受挫折或进步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故态复萌,于我而言是看电影,睡觉。
这段时间的反思,让我尤其佩服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虽然他的理论因时代的局限性和不可证伪被现代心理学界排斥,但我不得不说,其关于梦的解析理论仍然是经典中的经典,关于精神理论的构建和假设凸显了他的睿智和前瞻性(结合进化论的观点叙述)。
假设1:进化早期,所有精神功能是条件反射式(刺激—>反应)的,即心理机制做出的最大努力就是使自己尽量地避免遭受刺激(外部刺激:正常人会给一个刺激会做出一个反应;内部心理刺激:人不可能长期忍受较强的心理刺激,比如紧张、恐惧等,必然会采取行动缓解),接收到的刺激必然经过某种行为而被排解出去。
假设2:进化高级阶段,个体在受到刺激后既可以立即发泄(条件反射模式),也可以在心理积累能量,再以更大的强度进行宣泄。在奥运羽毛球男单比赛中,谌龙因拒绝采访备受争议,但夺冠后在采访中坦承,就是为了憋住一口气不能松。心理能量积累是高、低生命形态的关键区别,也是个人成就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遭遇挫折后,有些人即时享乐释放,有些人因此奋斗逆袭)。心理能量积累过程就是心理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心理能量积累分为两种方式:被动式和主动式。
- 被动式:这是一种自然而然能量堆积过程,比如随着deadline临近,心理承受的压力等能力急剧增加,在这股能量的驱动下,只要还没有自暴自弃,我们都会快速行动起来。
- 主动式:这是一个意识干预的过程,比如女排姑娘们非常渴望金牌,在明确目标驱动下,心理能量不断积累,可以说渴望有多强烈,动力就有多强大,执行力就有多强,付出就有多坚定!
综合弗洛伊德和凯利·麦格尼格尔的理论,可以为“进步陷阱”做一个更为清晰、本质的描述:
当我们取得进步时,进步带来的“道德化”会让我们觉得应该享受一点“奖励”,但进步却又放空了积累的心理刺激,因此当我们面临诱惑时,我们却没有能量或动力可用,所以我们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好不容下的决心一次次被消磨殆尽!
所以要打破进步陷阱,必须弗洛伊德+凯利·麦格尼格尔,即心理动力学(心理刺激积累)+自控技巧(减少行为变化)。
这里简单介绍一个“主动式”增加心理刺激积累的方法(被动的完全没有必要,就是一个环境的“受”),即强化欲望(目标)。清晰、明确、强烈的欲望是成就一起的起点,而核心、关键(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就是找到并强化这样一个欲望,在面临诱惑时能牢记目标。具体分为两步,简而言之就是:【平时打基础,临时抱佛脚】!
平时打基础
这是关键,我有两个小技巧:
一是写“一周一记”。记录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上周计划;二是上周计划点评;三是下周计划。平时及面临失控时拿出来看看,提醒自己目标,积蓄心理能量。
二是睡前自我暗示。比较喜欢法国南希学派埃米尔.库埃先生的心理暗示理论,即在脑海中想象目标或目标达成的场景,越清晰、越真实,效果就会越好。通过暗示等手段不断强化目标,潜意识、意识自然会不遗余力的推动甚至迫使我们向着目标不断前进,最终实现目标。或者是在睡前默念几遍目标,效果与想象相差无几。
临时抱佛脚
当正在面临“进步陷阱”的诱惑时,调整关注的焦点,我们不要想着“我做到了,好了,现在我可以做点我真正想做的事情了”,而应该想着“我做这件事情是因为我想要。。。”,提醒自己目标!
More harmful than "good job"!!!
上面的方法非常简单,但也非常有效,不断提醒自己什么才是真正想要的,不断积累心理能量,能够牢记目标的人,即使失控也很快能够调整!
经过这次思考有一个感触:有的人道理都懂,但缺乏动机执行力不强,所以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有的人动机极强,但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虽忙忙碌碌但也很难成事。小到自控,大到成功,知识和动机却是一个都不能少!
所以,当你意识到自己进步的时候,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视野和方向。
当一个人在一个环境内习惯后,他所设立的目标也好,他所看见的视野也好,都是基于当下的环境而言。如果把他放到另一个环境,接触新的群体,新的人的时候,环境改变了他的视野,视野改变了他的目标,他会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所谓的沾沾自喜会在瞬间土崩瓦解。因为他发现自己之前的成就在新的环境里不值一提。
当一个一直在学校里拿第一的孩子进了另外一所学校,发现自己才中等水平的时候,他会怎么做?他原先在学校里的自信和荣光都不再有。而他曾经的自尊心会促使他在新的环境里努力向前。可能在新的学校里他拿不了第一了,但是相对于过去的自己,是有所超越的。
这个角度看,其实任何自满都是自卑的表现。
由于自卑,自我评价过低,觉得取得一点点成绩,或者付出一点点努力都觉得了不起。
其实,对于自我评价正常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觉得,自己还能做得更好。
这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很多家庭,为了防止孩子自满,进行语言和行动上的打压(很多80后家庭都是这样),觉得这样孩子在以后的道路上就不会因为自满而停滞不前。
其实,这样只会让孩子自我评价更低,有一点进步后便会自负,形成恶性循环。
相信自己,你不仅能做到这样,你还可以做到更好,你的能力和你的努力配得上更好的你,配得上赢得更好的东西。
当自我评价正常时,这都是你应得的,记住,你应得的还有更广阔的天空。
所以,当你让自己的视野扩大,重新设定目标,你会让自己迅速忘记之前的成就,向新的目标,新的环境大步进军。
对自己定位高点,应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定位自己本应为很优秀的人,取得好成绩时就不会沾沾自喜,渐渐不努力。
看轻已有成绩。看淡正在追求的目标。尽早形成大的目标方向(可称为理想的东西)。
参考《为什么才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忍不住自满,失去动力甚至开始倒退?》
-------------------------注:若喜欢请点赞评论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