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差生,是每个老师的心病,走到哪都会一直想着他们。尤其是当听到“考试”两个字后,就会立马想到那几个考试不及格的孩子,又爱又恨,想起来都是折磨。
面对着他们,很多数学老师,尤其是那些特别敬业的数学老师,习惯于给他们补课,不厌其烦的一次次,一天天,这种方法提成绩也非常有效,但是我今天要谈的是,其实这些敬业的老师是在“害”学生。
案例1:
学校有位德高望重的老师,非常敬业,只要她教的班数学成绩不只是拉同年级成绩半截,成绩在整个区也是名列前茅,在学校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羡慕。她的妙计是什么呢?那就是学生的个别辅导,也是一名严师,对待那些学生也是毫不留情,当然,严重有爱,没有爱的老师也想不到去个别辅导学生。
就这样一位兢兢业业的老师,去年教六年级,期末考试后,校长让中学调查年级前几十名中,有我们本校小学部升上去的学生都多少个?是哪个班的?
调查结果很意外,原本一直甩其他班一大截成绩的学生,到中学后很不显眼,甚至可以说是倒退。起码当初小学优秀的小学生,现在年级排名也很难看到。
这个案例引起我很多思考。难道我们不应该搞个别辅导?如果我们不管那些差生,那些差生怎么办?难道敬业也成错的了?是辅导的方法不对吗?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无数个问题在我脑中浮现,我也思考了很久,究其原因,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没有因材施教。
1.没有发现问题,只重视知识本身。大部分差生之所以在短暂的辉煌后昙花一现,是因为那都是那些所谓敬业老师通过体力和时间“软磨硬泡”出来的,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的“恶习”和“惰性”改变,或许还想等着老师来辅导他,但是发现此时环境已经改变,并且老师并没有做出原来老师的样子。当身体里的“勤奋小人”一次打败“懒惰小人”时,长此以往,那就会恢复原样。
2.应该发现学生的问题,从根源上解决。差生一定是存在问题的,并且老师也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因为每个学生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不能让学生“毁”在我们手里。我们应该从学生身上找问题,基础不好补基础,习惯不好改习惯,心理问题多疏导,家庭原因多安慰……如果把根源上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成绩自然会提上去。
3.带有发展的眼光去培养孩子。“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要多讲方法,教会他们吃饭的家伙事,而不是一次次的给他们现成的“鱼”。这是我辅导我们班学生常采用的方法,我辅导的都比较慢,一道题我要把来龙去脉都给学生说到,让他们真正的理解了这个题。同时,我还接触过一些初中生和高中生,发现了很多问题,他们基础普遍都差,差的“要命”,我发现他们小学就没有学好数学,没有培养出来兴趣,没有找到方法,没有养成习惯。
所以在这里我也呼吁那些敬业的好老师,请不要在用自己的蛮力做着“吃力不讨好”的辅导学生的事情。对待差生,我们应该讲究方法,只要方法恰当,可以事半功倍,可以节省你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最后我要说,所做的的这一切也都建立在热爱学生上面,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学生,那么一切也都是空谈。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肯定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