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
什么样的专业相对比较好就业?
有句话说,只有烂人,没有烂专业,任何专业只要学有所长,都能顺利就业。选择专业,最重要的还是看自己是否感兴趣,是否适合,而不是盲目追逐所谓的“热门”。再热门的专业,自己不喜欢,学不好,就业也会非常困难。
问二
纯文科或纯理科的专业就业比较困难,这样的说法是否有一定的道理,如果这是事实,有什么建议要给纯文科和纯理科专业的同学们?
纯文理的专业一般不会对应某个具体的行业或职位,就业面比较宽泛,但正所谓“样样精通、样样稀松”,就业面过于宽泛,貌似什么都会,其实什么都不精,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纯文理的专业的同学最好能够尽早定位,通过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确定自己适合的行业或职位,再有针对性地去求职。
问三
影响一个人未来就业难易的因素大致有哪些,专业对就业的影响有多大?
影响就业难易最主要的因素有两个,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本科生来说,专业对就业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因为本科教育更多的是通才教育,强调的是综合素质的培养。
IBM大学合作部总经理这样认为:“IBM是一个技术背景很强的跨国公司,可我们对应聘者的专业背景并不严格要求。IBM招聘人才的第一关,是笔试,主要测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许你很难想像,笔试题中没有任何关于计算机知识的内容。”
问四
转专业后要补课,要适应新集体,还有很多繁琐的手续,会不会对个人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应该如何更好地适应?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你确实对新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你自然会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新专业的学习中去,转专业手续带来的麻烦,相对你的兴趣和热情来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问五
针对现在转专业的比较常见的理由问一下,什么样的人适合转专业,什么样的人不适合转专业?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对原专业和新专业都做过专业探索的人,适合转专业;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对所学专业和新专业缺乏了解的人,不适合转专业。
专业探索的内容主要有:
1、 这个专业是什么(定义)?
2、 这个专业都学什么?
3、 这个专业有哪些名校和名师;
4、 与此相关的专业有哪些;
5、 这个专业对社会和生活有什么用;
6、 这个专业毕业后都得做什么工作;
7、 学这个专业的牛人、名人都有谁,成就怎样;
8、 在这个专业领域内知名的企业有哪些;
9、 学这个专业的上几届师长的目前状况怎样;
10、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专业,学习的圈子和资源有哪些。
问六
有人在准备阶段完全抛弃了现在的专业全力以赴,也有人害怕鸡飞蛋打不敢投入太多精力,朱老师对这两种心态和行为的看法是什么?怎样备考是最科学、高效、保险的?
这个问题和上一次问题是有联系的。如果你对原专业和新专业都做过专业探索,确信新专业确实是你喜欢且适合的,你自然应该全力以赴,放手一搏。
问七
进入新专业后如何适应比较好,需要做哪些准备?
这个准备其实应该在转专业之前做,即上面提到的专业探索。如果你事先做过专业探索,不是盲目地转专业,你进入新专业自然会很快适应,甚至比那些对专业缺乏了解的原专业同学适应得更快、更好。
问八
有人因为对原专业的教学内容、生活方式不满意而选择转专业,但进入新专业后发现依然不如预期,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有没有一定说法,是不是常见的,那他在学习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这就是所谓:“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吧。这样的同学仅仅因为感觉“不爽”而转专业,没有对原专业和新专业进行细致调研、综合权衡,因此进入新专业后依然感觉“不爽”。
对他们的建议是:既转之,则安之,认真对新专业做一个专业探索,努力培养自己对于新专业的兴趣和热情。
问九
对辅修双学位的看法(主要是对就业的帮助大不大)。
双学位如果和应聘职位相关,对就业会有一定帮助;如果和应聘职位无关,对就业不仅没有帮助,还可能会有负面影响。比如学机械的同学应聘机械工程师,却辅修市场营销的双学位,这不仅会让用人单位觉得你缺乏目标性、做事没有条理,也会对你入职后的稳定性产生怀疑。
广厦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的王群峰博士认为:“大学四年时间精力有限,一个专业都无法学到精深,第二个的专业水平可想而知;是不是双学位,企业并不看重,关键点在于专业和岗位的匹配程度。多数情况下,偏技术和偏专业的岗位,二学位成绩再好也无法被相中……如果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常用轮岗方式来培养,效果不是学校里多学一个专业能比拟的。”
因此,对于双专业和就业,个人建议如下:
1、大学四年,以学好第一专业为前提;
2、辅修双学位要与应聘职位相关,比如工科生应聘管理培训生岗位,可以辅修工商管理;
3、不准备跨专业就业的同学,一、二学位之间最好有一定关联性,比如:中文+历史,税务+会计,电信+计算机等;
4、如果双学位学习与大三暑期实习冲突,建议舍双学位而取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