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一直是哲学家讨论的议题。一直以来,哲学史上都有两派观点: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为代表的一派否定了人生的意义,而由绝大多数哲学家组成的另一派——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人生意义肯定的回答。诚然,人生却有不一样的追求与可能:有人认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是善,也有人认为是自由——每个人都会给予自己不同的答案。但人生的意义不正应该在于沿途前行的风光,而不在于所谓的终极目的吗?
在网易云音乐评论区常流传着一句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原发于日本诗人寺内寿太郎的作品《遗书》,在《人间失格》中被太宰治借用,用来表示“自己存在给这个世界带来麻烦,自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的话,常常被人所引用,这不正是一种对于人生意义的丧失与自我怀疑吗?正如人们总是沉迷于成功学,去追求大众认为的成功而非自己心理认同上的人生价值。进而在内卷、焦虑的情状下诞生了“普通学”——我们不仅需要向着所谓的“成功”的方向发展,也要去接纳那个不是那么完美的自己。从成功学到“普通学”,从“内卷”到“躺平”——表面上是丧文化与佛系青年的进阶版本,实际上是当代人更加懂得放慢脚步去避免盲目焦虑,寻找自己的生活意义。
而人生,应当是用来经历的,而非寻找认知层面的“意义”。
故在寻找完思想上的人生的终极意义之后,我们也应当有自己的举动开始慢慢品味人生的意义。适度躺平之后,也要在该奋起的领域努力拼搏。胡适曾说过“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以何为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人生的意义应当在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首先应当有人生的目标,并为之奋斗。苏格拉底,出于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将一生都献给了对于真理的执著追求;陈独秀,出于对民族复兴的向往,抛开个人琐事,全心投入民族大业;倪夏莲,出于对乒乓球的热爱,将自己的的青春与热血都奉献给了乒乓球,58岁仍然驰骋在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我们很难定义他们的人生是否成功——是否符合大众心理的“成功”——但我们知道,他们都为了自己心之所向付诸行动。他们不会遭受内卷的痛苦——只要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又何患躺平与内卷?
前段时间,湖北一外卖小哥以高考623分上了热搜。他便是躺平后深知无畏又奋起拼搏的典型代表。他第一次高考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身处“985”的他却在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下躺平,终因多门功课挂科再加上自己并不想读书而未能毕业。当他在各行各业摸爬滚打多年之后,在26岁那年,再次参加高考,取得了623分的好成绩。可见,人生的目标从来不在于它被发掘的早晚,只要在发掘之后,能够立即行动,便可以找到粟裕自己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