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听到霓虹灯这个词时,一个图像突然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光、颜色、符号和玻璃的组合。这个形象本身就是一种情绪。它带有一种氛围。它所讲述的是......城市的本质,20 世纪夜晚的诗歌。” ── Luis de Miranda(哲学家)《存在与霓虹》
神说“要有光”,世上便有了光,但人类以煤油为燃料点亮灯光,用于城市室外,还是稍晚的事 ── 进入十九世纪初,煤油灯才陆续出现于西方城市的街道、桥梁、拱桥街等公共领域。但说到城市的色彩学,则还要多等一个世纪。一八九八年科学家发现稀有气体「氖」(Neon),氖无色无味,但注入真空管中,通电后能释出红光。Neon light翻成中文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霓虹灯。由于色彩浓烈,在恶劣天气下仍能映照,霓虹灯很快在城市中派上用场,如用于海陆空指引,但更具潜力的,还是在商业招牌阵地上。1910年代,霓虹灯首先用于巴黎的理发店、歌剧院,二十年代传到美国洛杉矶,继而扩至全国各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先后诞生了纽约时代广场及“赌城”拉斯维加斯的霓虹灯景观。而在霓虹灯东传的轨迹上,东京、上海这些摩登都市亦在三十年代得风气之先,香港则在五十年代时引入。
会“说话”的广告牌
1910年代
一名法国人Georges Claude 把不同的气体(包括氖气)注入玻璃管,制成世上第一盏霓虹灯,而他的合伙人Jacques Fonseque察觉到霓虹灯在广告领域中拥有的潜力,因而把霓虹光作为商业用的工具。
“想要知某城市有多繁荣富庶,且看她入夜后有多光亮。”
商业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也触发了人们对城市的遐想,愈加丰富与密集的招牌营造出繁华的商业场所与热闹的街道气氛,为人们提供了思考什么是城市的契机。而当巴黎蒙马特大道闪耀起世界上第一扇霓虹灯开始,霓虹广告牌逐渐成为一座座城里独到的街头景观。每当夜幕降临,挂满霓虹灯的街道纷纷“绘声绘色”地跟路人述说着自己的故事。霓虹广告牌不仅是繁华都市生活的象征,更为每座城造就出璀璨的夜景。
在许多地方,广告牌不知不觉间已成为一种视觉文化,是一种当地的情怀。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霓虹、招牌、广告牌已经和城市融为一体,成为有关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霓虹灯与艺术
光本身就是艺术的“对象”,是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所有视觉艺术学科(从绘画,摄影到雕塑)研究的基本要素。失去光,艺术便不复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家们那么喜欢沉迷于光的表达,让光成为情感传达的介质,为他们的作品赋予理念和生命。从40年代起,当光线成为许多作品的真正主角及关键,霓虹艺术应运而生:利用霓虹灯创造视觉刺激的艺术形式,通常会结合运动和互动。凭借着其丰富的表现力和可造性,霓虹艺术一直广受艺术家和公众的喜爱。
艺术家Chris Bracey 常常被人称呼为“The Neon Man”。过去的40年中一直从事着创作和收集霓虹灯的工作,而霓虹灯也早已成为了Chris Bracey 一生的挚爱。Chris Bracey 从13岁就开始和他的父亲一起制作霓虹灯,从此为霓虹灯倾倒。
1981年,洛杉矶的霓虹灯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Neon Art)成为世界首个专注于霓虹灯的博物馆。
霓虹由看似一种怪异且用途不大的技术,发展成具启发性的艺术材料,并用于概念艺术、告解室装置以及简约主义的实验中。
银幕上的流光幻彩
霓虹灯是很多科幻小说的素材,也是科幻赛博朋克电影(Cyberpunk)的标志性背景,因为霓虹灯那绚丽的色彩可以同时表现出各种强烈的反差感:繁荣与颓废的对立,未来与现实的交错,富裕与贫穷的反差,让人产生出时空交错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