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种设计模式
为什么使用设计模式?
- 面临一般问题的解决方案
- 保证代码得到可复用性
- 让代码更加规范化,清晰化
设计模式分为三种类型
- 创建型模式(在创建对象时封装一部分业务逻辑,而不是简单的new)
- 工厂模式
- 抽象工厂模式
- 单例模式
- 建造者模式
- 原型模式
- 结构型模式(更关注与对象和类之间的组合关系)
- 适配器模式
- 桥接模式
- 过滤器模式
- 组合模式
- 装饰器模式
- 外观模式
- 享元模式
- 代理模式
- 行为型模式(更关注对象之间的通信关系)
- 责任链模式
- 命令模式
- 解释器模式
- 迭代器模式
- 中介者模式
- 备忘录模式
- 观察者模式
- 状态模式
- 空对象模式
- 策略模式
- 模板模式
- 访问者模式
工厂模式(Factory Pattern)
作用:创建一个可以创建对象的接口,让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一个工厂类
优点:
- 一个工厂想调用一个对象,知道其名称就可以
- 扩展性高
- 屏蔽产品的内部实现
使用场景:
- 日志记录器
- 数据库访问
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 Pattern)
作用:创建一个相关,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须指定他们具体的类
使用场景
- 当系统的对象是一个系列的时候使用抽象工厂模式
建造者模式(Design pattern)
作用:
- 将一个复杂的构建表示将其分离,是的相同的构建有不同的表示
使用场景
- 当一些基本组件不变化,而组合经常变换时
- KFC套餐
- Java中的StringBuilder
优点:
- 建造者独立,易扩展
注意:与工厂模式的区别是,建造者模式更加关注零件之间的装配顺序
原型模式(prototype pattern)
框架使用:原型模式基于动态加载,在很多框架都有用到过
原理:实现了一个原型接口,改接口用于创建当前对象的克隆。直接创建对象代价比较大,因为有些对象可能与数据库进行了高代价操作,所以我们可以缓存改对象,在下一个请求时返回它的克隆,在需要的时候更新数据库,减少对数据库的使用
使用时机:
- 当一个对象可能各个调用者都需要修改其值的时候
- 当需要实例化的一些对象是在类中指定的,动态加载,反射
- 类的初始化需要消耗很多资源,需要提高性能和安全性时
- 当不需要调用构造函数时
- 通过new产生对象,需要繁琐的数据准备和访问权限
- 解耦,不能让调用时都返回同一个对象,这样耦合度很高
注意:与new 对象不同的是,原型模式是通过一个现有对象的拷贝来生成新对象的,浅拷贝实现Cloneable,重写
深拷贝通过实现Serializable 读取二进制流
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
原理:作为两个不兼容的接口中间的桥梁,将一个接口转换为适应拧一个接口
使用实例:
- 我国电压为220V,肯定不能给手机,电脑类的直接用,肯定需要一个插头转换器,进行电流电压的调整,插头转换器就相当于适配器
- java中的JDBC
使用时机:
- 系统需要使用现有的类,而此类的接口并不是所需要的
- 有需要的修改一个正在运行的接口
优点:
- 提高了类的复用性
- 灵活性高
- 方便定位bug位置,确保数据源没有问题
- 将类的功能层次和实现层次划分开
桥接模式(bridge pattern)
原理:把抽象化与实现化解耦,类可被结构化但互补影响,通过注入实现相同接口的不同实现类,来实现接口的扩展
使用时机:
- 在对象可能会有多种变化的情况下,需要特定的解耦
优点:
- 抽象与实现进行分离
- 优秀的扩展能力
缺点:
- 如果大量使用继承会导致类的数量爆炸
- 理解有难度,需要将系统从多个角度分离出来,对分离出来的对象进行独立变化,减少他们之间的耦合
过滤器模式(filter pattern)
原理:只是实现同一个接口,过滤一组list对象
组合模式(composite pattern)
原理:对象包含对象,把一组相似的对象当做一个单一的对象,以树形结构来组合对象
装饰器模式(decorator pattern)
原理:装饰器模式,允许向一个现有的对象添加新的功能,同时不改变它的结构,用来装饰包装先前的类
使用时机:
- 不想增加子类的时候使用扩展类
- 需要给类动态添加功能
优点:装饰类和被装饰类独立,不会相互耦合,动态扩展一个类的实现功能
外观模式(Facade pattern)
原理:结构性模式,隐藏系统的复杂性,向客户端提供可以访问系统的接口
优点:
- 节点添加自由
享元模式(flyweight pattern)
作用:
- 减少创建对象的数量,以减少内存提高性能,这种属于结构型类型
- 享元模式会尝试重用现有同类对象,如果没有找到则会创建新对象
- 若有大量对象可能会造成结构溢出,我们可以通用的对象提取出来,减少对象的创建
应用实例:
- java中的String,如果有则返回,如果没有则创建
- 数据库的线程池
注意:
- 划分内部状态和外部状态,否则可能会引起线程不安全问题
- 用工厂对象来控制
享元模式(proxy pattern)
原理:一个类代另一个类的功能,属于结构型模式
使用场景:
- 在访问一个类时做一些控制
- 远程、保护、虚拟、cache代理
应用实例:
- window里的快捷方式
- 火车票代售点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
原理:为请求创建接收者对象的链,对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进行解耦,属于行为者模式
优点:
- 客户只需要将请求发送到请求链上,无需关心请求的细节和请求的传递,职责链将发送者和处理者进行解耦
- 简化了对象,使对象不知道链的结构
- 可以通过改变链的结构,动态的新增或删除责任
- 新增请求处理类
缺点:
- 不能保证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进行解耦
- 对bug调试不那么友好
实际应用:
- js中的冒泡事件
- spring,jsp,servlet中的拦截器
- 日志等级
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
原理:一种数据驱动模式,属于行为型模式,以命令的形式包裹在对象中,调用对象
解释器模式(Interpreter Pattern)
作用:给一些固定文本提供解释功能
应用实例:
- 编译器
- 表达式计算
特点:
- 可扩展性好
- 可利用场景差
- 采用递归
- 出现了很多可替代方式
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
作用:用顺序访问集合内的对象
应用实例:
- java中的iterator
优点:
- 它支持以不同的方式遍历一个集合对象
- 不暴露数据的内部结构,又让外部能访问到内部数据
- 与遍历对象List Map等脱离关系
中介者模式(mediator Pattern)
原理:用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的对象交互,中介者对象可以使对象之间不要显式的调用,而且可以改变他们之间的交互
使用时机:
- 多个类相互耦合
备忘录模式(Memento Pattern)
作用:在不破坏对象封装性的情况下,在对象之外保存这个对象的状态
使用时机:
- 需要记录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时
- 提供一个可回滚的场景
应用实例:
- 游戏存档
- 数据库事务管理
- window ctrl+Z
缺点:
- 耗用内存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
作用:当对象存在一对多关系时使用观察者,当一个对象被修改,会自动通知他的依赖对象
优点:
- 将对象之间的依赖进行弱化,用于解耦
- 创建一个触发链,可以自行定制
注意:
- java中已经有了对观察者模式支持的类
- 避免循环使用
状态模式(State Pattern )
作用:
- 对象的行为依赖他的状态,可以根据状态选择它的行为
优点:
- 封装了转换规则
- 可以让多个环境对象共享一个状态对象
空对象模式(Null Object Pattern )
作用:用一个空对象取代null值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 )
作用:
- 一个类的行为可以在运行的时候改变,属于行为设计模式
- 通过一列算法将对象封装起来,并且使他们可以相互替换
优点:
- 算法可以自由切换
- 避免使用多重条件判断
- 扩展性好
模板模式(Template Pattern )
原理:通过在抽象类中定义算法的骨架,将一些延迟的算法步骤放到子类中
优点:
- 封装不变的部分,扩展可变的部分
- 由父类控制,子类实现
访问者模式(Visitor Pattern )
作用:
- 对象中的元素算法可以随访问者的改变而改变
- 将数据结构和数据进行分离
优点:
- 优秀的扩展性和灵活性
- 符合职责单一原则
使用场景:
- 对象结构中对应的类很少改变,但需要在对象接口上定义新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