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天的时候,公司组织户外团建活动,一路欢声笑语。聊起房价问题,大家兴致盎然,对比全国城市房价,同事结论一致:与其回自己老家(大多是三四线城市)买房不如去成都买房,并建议我在成都入手一套。闲谈我并未在意。等到2016年九十月时,同事去成都买房了,并向我推荐了几处不错的楼盘。然而身在北京的我,并没有想通为何要折腾到成都去买房,买房打算就搁置了。
然后大家都知道了,2016年下半年开始,全国二三线城市房价都莫名其妙疯涨,不到一年时间,二线城市房价将近翻了一倍。这意味着同样的资金量,原本可以在二线城市买房的我们现在只能去三线或四线城市买房。
这样无意间的“错过”,可能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然后企图有后悔药可吃。我们也知道,即使是那些早买房的人,大多数也不是预见了房价的上涨,而是“需要买房”,碰巧受益而已。于是凭着小户型房子的增值和首付三成分期政策,慢慢可以换成大户型,日子也自在。
然而我们不能奢望运气时时降临,我们能改变的是不让自己再次错过的能力——判断力,即选择决策的能力。我们好像天然缺乏正确决策的基因:我们后悔自己错过了某只股票买入的最佳时机,我们后悔自己没有早点加入创业公司,后悔自己选错了伴侣,选错了专业,有时也会后悔选错了裙子、选错了手机。
是的,我们并没有遗传到正确决策基因。我们有遇到危险逃跑基因,有保护子女基因,有自私基因,但并没有正确决策基因。没有先天基因,意味着这项技能只能后天训练习得。如果没有下意识训练过,不经意的“错过”也是在正常不过了。没有“错过”才不正常。
我们习惯于靠直觉做决策,聪明一点,可能会请教他人。根据决策依据,笔者归纳成三类:
1.决策1.0时代
决策1.0时代,决策靠猜想或掷骰子,决策质量如何靠运气。有如古时农民种地,没有科学技术,只能靠天吃饭。天气好收成好一些,天气不好收成差一些。
2.决策2.0时代
决策2.0时代,决策靠经验,参考前人经验和教训,借鉴并运用之。虽然并不是每次都管用,但起码比无据可依要强。决策质量是随着前人经验的点点积累而逐步提升的。这是经验决策。
3.决策3.0时代
决策3.0时代,决策看数据,往左走还是往右走,靠数据说话。效果如何立竿见影,无需解释。这是数据决策。
当然,决策3.0时代并非绝对优于2.0时代,决策2.0时代也并非绝对优于1.0时代。没有数据可参考,以定性分析为主的经验决策也能让我们看清利弊。我们并非要舍弃某种决策方法,结合运用,才能发挥三种决策方法的最大作用。
那如何使用这三类决策方法呢?
1.猜想决策法
顾名思义,猜想决策法就是靠猜测做决策。猜想决策的特点是,决策依据不多或者是没有,决策质量较低,但决策效率高。常常在没有多少经验可参考的领域使用。比如新产品的研制,人们是否会喜欢薰衣草和柚子香的混合香味,产品包装改成牛皮纸会不会更受欢迎。
靠猜想决策本身并无问题,而是决策者要意识到:这只是猜想,而非真理。要提高猜想决策质量,就要通过低成本、小规模试点验证。互联网产品诞生初期往往先推出MVP(最小化可行性产品)版本,就是在做猜想验证。科学实验、临床医学实验、产品AB测试都是验证猜想的过程。所谓的科学就是不断证伪的过程。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运用猜想决策法。买新品牌护肤品时,我们常买试用装、小包装,了解是否适合自己的肤质;年轻时,我们会逛各个品牌服装店,试衣、搜集我们喜欢的风格和品味。而成熟女性大多有自己忠实的服装品牌,家居品牌甚至厨具品牌。愿意在试衣、试护肤品后多思量,多体会,多琢磨的人,会更早找到自己的风格。
践行自己的猜想,并不断复盘总结。这是提升猜想质量的方法。这些被证实的猜想就会逐渐成为我们的工作经验、生活经验。而被猜想决策害惨的决策者,可能从来没验证过自己的猜想,而直接当成了真理。
2.经验决策法
信息爆炸的今天,太阳底下再无新鲜事。无论我们想要做什么,网上都有大把的经验可参考:选购什么品牌的纸尿裤,好的装修公司有哪些,怀孕要注意什么,请哪家家政公司的保姆。
我们担心的是:信息质量。信息过载,我们需要信息过滤器。在经验决策时,挑选适合自己的信息过滤器最重要。什么是信息过滤器?能过滤掉你不喜欢、不想要产品或服务的载体。信息过滤器可能是某个人,可能是某家公司,某个app,也可能是某条原则。比如在买药上,我的过滤器原则是,不买只含中药成分的药物;在资讯获取上,只看虎嗅、第一财经等深度解读资讯;在投资上,只看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分析。当然,过滤器需要自己寻找。
在经验决策上,我们容易犯的另外一个错误是:只看结论,不看推导过程。你非常佩服的一位朋友说,北京房价涨的最快,买房就在北京买吧。对于拿得出首付的你,是否会毫不迟疑的入手。还是你会好好研究股市,研究创业趋势,去投资价值股或投资你看好的创业团队,成为风险投资者?如果你认为选择投资股市或投资创业团队是十足的傻瓜,完全是冒险的赌博行为,那只能说明你在投资上还是个小白。
关于经验决策的误区,我自己深有体会。父亲前半生做了多年皮毛生意,皮毛行情不好生意一直亏损,便想转行做羊绒加工。之所以做这个决策,是因为父亲周围确实有一些朋友做羊绒加工生意很挣钱,且很稳定。父亲咨询请教了很多买卖人,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一脚迈进了羊绒加工行业,投钱买设备和雇佣工人。结果做了两三年,一直没起色,便解散了工人,歇业了。
没有人的成功可以复制。我们能看到别人加工羊绒挣钱,炒股挣钱,炒玉挣钱,自己做却不尽然。因为我们只能看到结果要素Y,却看不到这是无数个原因要素X导致的结果。没有对方十年攒下的客户资源,没法把控羊绒质量,无法低成本销售羊绒,生意自然不好做。
要不要跟风炒股,跟风炒比特币,我的建议是:自己摸不透的行业,不要碰。
3.数据决策法
当定性分析不能满足有些人需求,他们想到了定量分析法。在决策上,就是靠数据决策。粗略的数据决策,我们经常在用。比如这人八成不靠谱,于是我们避免与他合作。
依靠数据指导决策,主要是在企业中运用,尤其是有数据的企业。通信运营商因为有用户海量的数据和多年的运营经验,在网络基站布局,营销活动推广,套餐推出,客户运营方面都在用数据指导决策。后来互联网行业数据积累到一定阶段后,也开始看数据:根据数据情况指导产品功能迭代,目标用户群定位,营销方式的确定等等。
比如,在获客方面,有经验的互联网公司都知道获客规模越大,边际获客成本越高。公司在制定年度规划时,多少用户规模,多少预算,多少营收目标较为合理,则要看数据说话。过去一年或几年的投入产出情况如何,增大投入时能增加多大比例的营收,涨幅是否有所增加,投入多少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公司最终用户规模发展多少的均衡点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再扩张,盈利就开始减少。这种精密的数据动态图就是企业决策的依据。
以上企业这种精密动态决策法如能在个人生活中运用,则事半功倍。投资购买一台iphone手机,如每天断断续续刷手机3小时,打开100个网页,每个网页打开速度快2秒,那每天能多出3.3分钟,一年能多出20小时。以iphone比一般手机大约高出4000块,手机使用一年计算,一小时价值高于200元就应该考虑购买iphone。
另外,数据决策法中,非著名的37%决策理论也很有用。这种决策法是指,决策前要观察37%的样本,了解平均水平后,以后再遇见高于平均水平的样本就入手。这种策略的提出者真是高明,虽然并不能保证每次都能遇到最好的,但起码能拿到高于平均水平的结果。购物、买房、择偶都不妨一试。
数据决策,最有价值的是在投资学问上。财报是最好的数据源,如何看财报做投资,远不是本小文能阐述清楚的。暂且不表。
以上就是三类决策方法的介绍:猜想决策法、经验决策法、数据决策法。既然选择大于努力,每天你愿意努力8小时工作,那为了提升选择决策能力,你付出了多少努力呢?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选择,你都是如何决定的呢?哪种决策方法对你最有效呢?欢迎留言区交流。
#蔷薇记#: 记录生活之美和智慧之妙。
这是蔷薇石原创的第78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