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作为家长,还是老师,其实被一个共同的问题困扰:孩子越大越难管。确实,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自我意识慢慢觉醒,内心的反叛越来越明显,这给我们的管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随着孩子长大,我们要不要放手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一定要学会放手,但这种放手不是突然性的,而是要慢慢的。
在小学阶段,孩子这种难以管教其他最为明显的就是与朋友的之间的交往。长期以来,这种社会交往是家长和老师们最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高年级孩子之间的社交,他们往往希望摆脱父母们的控制,与朋友自由自在地交往。这种脱离父母监管的社交往往是最令人担忧的,错误的价值观、不当的行为都是在在这种环境下慢慢滋生的,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系列不好的行为习惯;而家长既阻碍不了,也给不出正确的指导,这无疑是让家长苦恼的。 恰逢最近我在阅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Ⅱ)这本书,书中“社会交往:限制与自由”这一章给我非常深刻的启发。在这个章节中,吉诺特博士对社会交往非常具体的、有操作性的指导;什么阶段反对社交,什么阶段制定时间表,什么阶段自主指导,让我们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正好给我们在孩子社交过程中举手无措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指导。 这本书中,吉诺特博士还特别强调了家长的责任:标准和限制。告诉我们在孩子社会交往中给孩子以限制和标准的意义,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必须要肩负起来。
吉诺特博士在这一章节中,对我们的大人的责任是有着明确的表述:“作为大人,我们的责任是给孩子设立标准,并表面我们我们的价值观”。其实在我们教育孩子过程,很多家长乃至教师是没有做到这样一点的。作为班主任,我时刻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本身,更多的是观察其背后那一张庞大的交往局域场。这张庞大的局域场中,涉及的不仅仅是家长和亲戚,还有科任老师、朋友以及经常性接触的任何人。在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家长并没有发挥到吉诺特博士倡导的责任——没有给孩子制定一个标准,没有像孩子表达价值观。因此很多的孩子放学后在外面游荡,学会了抽烟喝酒,学会骂人大家,甚至出现了敲诈勒索、恃强凌弱的现象。这一切的根源并不是孩子说孩子天生就存在“恶”的基因,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没有通过制定标准、传达价值观来规束行为。就像一个空瓶子,你不装这些东西,他必然要装其他的东西;孩子就如同这个空瓶子,如果你不将标准、规矩、限制和正确的价值观给他装满,他必然就会装满其他的一些东西——暴力。
在与孩子交往过程中,处理孩子问题中,吉诺特博士明确指出针对感受和行为要区别对待:“我们在时,对待孩子的感受和愿望时,要宽容;在对待不可接受的行为时,要严格”。这就是要求面对孩子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区别这到底是感受愿望还是具体的行为,按博士倡导是不同情况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五年的女孩子与家长沟通交流,非常期待元旦能够与自己的好朋友们在外面跨年通宵。面对这种情况,家长没有必要一来就是一通说教,这是无异于事情的解决,而且会让女儿极其地反感。其实那吉诺特博士的话来分析,此时女儿只是向父亲表达了一个愿望,那么我们需要宽容,父亲需首先要向女儿传递一个信息——爸爸很理解你想去跨年通宵的这个愿望,那是多么有趣的体验。之后就跨年通宵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为一个女孩子外出面临的危险以及家长对这件事的一个态度。得到父亲宽容和理解后,这些客观的事实以及家长的态度自然能够被女儿更好的接受。
“限制”和“标准”是我们家长要留给孩子一笔重要的财富,只有这样,成年后的他们才能抵制外界哪些诱惑,在人生的道路上才能走的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