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反映说:6岁的女儿太要强了。
比如,手工课上,老师布置了一个很难的任务,并告诉孩子们,如果遇到困难可以举手请助教老师帮忙。
但女儿却坚持要自己完成,老师看她做的艰难主动要帮忙都被她拒绝了。
下课后,所有同学的作品摆在一起拍照,女儿看着自己并不完美的作品流泪了。
妈妈赶紧抱着安慰:你的作品挺好的。
女儿崩不住了,哭出了声:我应该可以做的更好的。我应该可以自己完成的。
妈妈有些担心,这种好强的个性需要干预吗?
作为一种群居动物,想要在群体生活中活下去,活的好一点,就必须力争上游。
我们老祖先的生活环境很残酷,他们只有更加的强悍才能增大存活的几率,才能获得更优秀的配偶,才能获取更多的食物来抚养后代。所以,他们必须要强。
所以,理论上来说,每个孩子也都是要强的,因为他们都是要强者的后代,身上都流淌着要强的祖宗的血液,延续着祖宗要强的基因。
在一个市场里卖菜,你要卖的比别人好,别人挣钱多了你肯定难受。
在一个公司里工作,你要干的比别人好,同事被提拔了你也肯定不舒服。
大家在一块比老公(婆),肯定都会挖空心思的找出那么几个优点来装点门面,谁都不会承认自己的差。有的女人不懂事,动不动就拿别的男人羞辱自己的老公,我可告诉你,你这么做的危险系数可比“徒手攀岩”大多了。
就是在一起聊天,你是不是也想着多说几句?只听不说,看着别人显示强大,真是难受呢。
遗传特质有点像种子,别看小,是能长成树的,而且,是苹果树还是桔子树,是早有定论的。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断定,妈妈也是个好强的人,孩子的姥姥也是个好强的人。我们的这种推断,如果你留心观察,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一强强一串。
特质可以遗传,但“应该”、“更”这些词和观念却不可能遗传,不可能孩子一出生就刻在孩子脑袋里。从哪里来的?从环境中学来的。只有一个要强的妈,嘴里才有更多的“应该”和“更”,也才会用更多的“应该”和“更”来要求孩子,渐渐孩子就会用更多的“应该”和“更”来要求自己,等孩子长大了就会用更多的“应该”和“更”去要求她的孩子。
但这里有个问题需要特别的注意,就是家长的高标准、严要求要和孩子的实际能力相匹配,过高、过低都不好。
“应该”“更”就是一种过高的表现,这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带来挫败感,因为他们的实际能力还达不到这么高的要求。要强是需要有自信作为基础的,没有自信的要强是自卑,是自负,是空中楼阁。而自信,是需要一个一个小的成功来积累的。
以保护孩子为由限制孩子的运动空间——身体是本钱,能跑能跳是最初级的要强;孩子无论做什么都无原则的夸奖,宝宝你真棒!宝宝你真聪明!这一类的就是对孩子的要求过低,这样就阻碍了孩子成长的脚步,或者给孩子一种错觉——我挺厉害的!但当他们进入群体后往往会有退缩的行为,因为他们本能的就知道谁强谁弱。
每个孩子都具备要强的特质,每个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强一点,但父母的引导要得法,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更适宜成长的环境。环境就是土壤、阳光、水分,虽说改变不了种子的性质,但能决定树的高矮胖瘦。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