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2011年大学毕业至今,转眼已经12年多了,时间过得真快。前段时间跟中学同学聚会,大家虽然多年没见,但其实都没有变太多,于是我开始思考,这些年我到底成长了多少?
首先,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我一直在循环中,不断地经历高潮与低谷,但在每一次的低谷走出来之后,我对于各类事件的承受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即阈值提高了),再碰到类似的事情就不会像第一次那么心里没底了。我个人的主要问题还是:抗压能力依然不够强,且对于有些问题过分敏感了。
对于抗压能力的问题,这得追溯到小时候,家人对我的溺爱和保护让我在进大学之前几乎没经历过什么挫折,也使得我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这样虽然不好,但也不是我能选择的。这几天看到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有些人自幼父母离异,童年坎坷,这样的人往往会更坚强抗造。不过,我认为每个人的成长有每个人的节奏和时钟,不必去跟别人比较,跟过去的自己比,如果变得更好了,哪怕只是一点点,也是可喜的。
对于过分敏感的的问题,我之前有看过渡边淳一的《钝感力》,我觉得我正需要这种钝感力,虽然书写得比较一般,但是思路是对的。钝感力也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慢慢培养,我还得继续努力。
分析完了问题,我再来试着概括一下我这些年做了什么。其中,最关键的一个词是“扎根”。我一直都固执地认为,一个人未来能走多远,跟年少时期的根基打得多深厚有直接的关联。毕竟,人是活一辈子的,不是活一阵子的。
我一直在努力使自己的根往更深的地方扎,这样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当。换言之,我努力在各个维度上做好“资本的原始积累”工作。这里的资本包括:物质、精神、能力、人脉、阅历等等。这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缓慢的累积过程,而我享受了这个过程。
除了往深处扎根之外,我也在往远处延伸自己的根系。因为在现代社会,很多事情都在不断地变化,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是觉得得尽量拓展自己的边界,这样才不会被时代的洪流推着走,这样才能有更多主动选择的机会。我会去学一些跟自己本职工作无关的东西,也会去读各种不同类型的书,去研究各种我觉得有趣的东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我研究那些喜欢的东西,哪怕没有任何的回报,都会觉得非常值得,很开心很满足。
当然,对于未来,我还是有所期待的。虽然目前的经济形势依然不乐观,但正好趁此机会再多积累沉淀一些,等下次循环来的时候,一定用得上。有人说:“我个人最喜欢的行为上的状态,应该是期待的过程,期待是最快乐的事——期待一个结果、期待一件事情发生、期待一次旅行、期待一个朋友来找你玩……比如去查资料,去期待发现非常惊喜的答案。”深以为然。有时候当一件事真实发生的时候可能反而感觉也就那样,但是期待的过程倒是可以十分美好。
不管外界如何纷纷扰扰,我依然选择了期待。我相信天意造化,我相信命运安排,很多事情的开启也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时机到了,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前些天我看上影演员剧团70周年庆,那些老艺术家们,哪怕白发苍苍,依然精神矍铄,说起他们从事了一辈子的表演事业,神采奕奕的精气神,闪闪发光的眼睛,他们是真的热爱他们的事业啊!一代代老中青艺术家之间使命和精神的传承也令人感佩,上影演员剧团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团里的艺术家们都习惯以家人相称,这种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如此深厚的感情也让我十分感动。
昨天看今年金鸡奖颁奖典礼的片段,今年最佳女主角奖的获得者何赛飞老师的发言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她在台上非常激动,又哭又笑,十分真实又可爱,她说:“几十年拍摄的辛苦、创作的艰辛,此时此刻真是烟消云散……我还是想说我们这个职业很辛苦,有时候会伤身体,有时候会伤心,影响我们的健康,要折寿的,我老说这是生命折旧,真的真的,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想继续辛苦,我继续受苦,我情愿少活几年,我也多想创作一点角色奉献给大家。”这种对于艺术创作的热忱和坚持真是让人动容!
那些能够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且为之燃烧一辈子激情的人,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而我也会向他们学习,珍惜自己,再接再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