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的时候大多数的我们都在自我和他我中寻求平衡,我个人感觉这种心理倾向在女性中尤为重要,因为作为一个第六感极其敏感的女生,让我对同龄同性的这种心理倾向的察觉易如反掌。我们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自己,完美的自己其实是有个比较的。正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因为在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中我们的缺陷暴露无遗,于是在我们看来那些没有我们缺陷的人便成了“完美的人”,当然优缺点的比较中幻想出完美的自己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当别人的优点突出时,比如在你的同学中,有人擅长拉丁舞,有人擅长古筝。当我们被他们表演的艺术所震撼时,我们本身就会感叹“要是自己也具备这种才艺就好了”。还有一种因素就是与人交往中我们遇到的心目中的“男神”或“女神”,或许他们并不特殊也无异于常人之处,但是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却让你倍感优雅高贵,尽管他穿着朴素,相貌平平,却超凡脱俗的像一位仙女。在这种高度欣赏的情况下,我们也会不自觉的注意自己言行,希望自己也能如此优雅的与对方交流,久而久之为了完成华丽的转变(成为理想中的完美自己)我们会对某些动作行为进行模仿。我不知道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中属于什么范畴,当然今天我探讨的问题也不是心理学。
只能说适当的在内心寻求他我在我们的全面身心发展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肆无忌惮的追求他人的外在形象而摒弃自我,那么我们就没有把握好这个平衡,从而迷失了自我。我记得小学六年级时我们班有个女同学可谓是美女全才。她颜值高,是校园里公认的校花;她学习成绩优异,是各科老师的宠儿,深受同学们的羡慕;她才艺出众,据我所知,她擅长古筝,画画,跳舞,唱歌。每逢六一儿童节或者各种大型活动她都是不可或缺的“重量级任务”。学校里认识她的老师都对她赞赏有加,同学们更是把她捧得像花仙子。于是乎,她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同学们的关注,渐渐的我发现班里许多女同学都在有意无意的模仿她说话,就连她走路的姿态都被“复制”了。也许是英雄所见略同,有一次上语文课班主任发言了“你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真的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实在是没必要去刻意的模仿的别人,做好自己发扬自己的个性这才是为你们自己而活呢”。老师的一席话唤醒了同学们的潜意识,后来班里不再呈现单一化模式,各种情景模式并存的情况下无所顾忌的笑着闹着。
这种心理在未成年人群中容易矫正,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只要教育工作者悉心教育稍加引导,就会走入正轨。但是成年人就不一样了,他的固有想法是很难随外界的言论改变。这就不难解释当今的整容术如此盛行了。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在医学整容的消费群体中,女性所占的比例超过90%,20——45岁这一年龄阶段又占到了80%以上,并且每年递增。很多女性在整容时都要求要整成某个明星的样子。这其实就是一种极端的模仿,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一旦走向极端就迷失了自己。在看重颜值的今天,不少人想通过整容重拾信心建立自己的新起点,其实这未免不是一种自我的迷失。
我们可以追求完美,让追求完美成为我们进步的动力,促使我们完善自己,创造价值,充实自己的生活。而不仅仅只是改变表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