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http://www.woshipm.com/pd/964512.html
前提:假设要设计一款app带评论功能,如何去设计思考?
一、方法:结合用户体验五层面:
二、步骤
1.战略层:考虑要解决什么问题?给谁用?这样算成果?来确定产品类型,常见包括(社交、电商、服务、自媒体、社群、音乐、视频),还是组合类型(小红书 电商+社区)。
2.范围层:对产品的战略目标,思考要提供什么功能去实现。如评论功能,首先用户为什么要评论?分为“写评论”和“看评论”两方面分析
a.用户为什么要写评论?总结可能性:沟通感情(微信)、表达见解(微博)、获取求助(知乎)
b.用户为什么要看评论?看评论的频率要高很多,总结可能性:依靠评论做决策(线上教育)、寻找答案(知乎)、寻找共鸣(网易云音乐)、查看反馈(朋友圈?)。
这一步是决定需求是否要实现的关键,比如唯品会app不设有评论功能,原因在于产品的快销属性。商品限时下架后,评论失去意义。
3.结构层
了解了需求来源,思考如何把零散的需求可视化?还是根据用户行为“写评论”和“看评论”两方面分析
a.写评论:动作可轻可重,如点赞图标,或者长篇大论,富文本域。那么触发评论的入口应该如何设计?
a1.点赞图标。社交中的赞,多媒体的下载和分享,电商中的收藏,社区社群的顶和踩。都可以精准表达用户的态度。“赞”“收藏”“顶”“下载”“分享”这五个动作都有表示喜欢和赞赏的意思。按用力程度来看。“顶”“收藏”“赞”程度相似,在app中只需要出现最贴近产品语义的那个;而“下载”和“分享则表示更高阶的喜欢,“下载”长久保留一个东西的态度,“分享”把一般喜欢(或复杂)东西的心情宣扬出去,程度可能更强烈。以上语义功能根据用户的需求,酌情选择。
a2.编辑文字:范围层分析用户写评论时的三大动机:沟通感情(微信)、表达见解(微博/新闻)、求助。动机不同,特征不同,导致评论的入口展现形式也不同。
a2a.沟通感情:多出现在强关系社交app中,例如朋友圈。特征是有很强的针对性、即时性。写评论的入口需要设置在每一个人的动态后。
微信的朋友圈评论与点赞收纳到右下角的更多按钮中。
a2b.表达见解。可以按照产品属性及用户的心理分为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一般见解、
有态度的评判、深度讨论。
b2bb.表达态度的评判:通常在消费、或体验过后进行评价。特征:非即时性-需要体验的时间,场景包括网购、打车、看电影。在用户体验未完成时,不应该提供入口,识别用户体验完毕的时间点并将用户完成的订单收集起来,再提供评价入口。
在消费类的app中,大众点评由于它无法精准识别用户是否到店,而自身又是点评类的属性,它的评价入口设在通用位置。(未核销二维码是否可以点评?)除此以外,注意此类评论的时效性,考虑时间时效外不应该允许用户评论。
b2bc.话题探讨:深度讨论一个问题,用户的表达欲强烈,对反馈的期望很高。特征:篇幅可能较长、有即时性。对于这种评论,应提供协作氛围浓厚的独立页面。
a2c.求助
特征:简洁快速、有即时性,表现形式与“一般见解”类似,在方便点击明显的位置。可以考虑悬浮按钮快捷回复
b.看评论
范围层分析用户看评论的四大动机:依靠评论做决策(线上教育/电商)、寻找答案(知乎)、寻找共鸣(网易云)、查看反馈(朋友圈)
b1.依靠评论做决策
可以把这种展示称为:半沉浸式
b2.寻找答案。
搜索问题,寻找用户想要的答案。特征:问题篇幅较短、评论间有互动、有即时性。由于问题一般设定简练,页面下方仍有很多空间可以用来展示瀑布流评论;评论间的互动既可以用嵌套,也可以用跳转的方式展示,选择哪一种取决于评论内容的篇幅长短:短评论可以用层层递进(虎扑),而如果产品性质导致评论需要一定篇幅,不确定?(知乎),则建议用跳转方式。
可以把这种展示方式称为:瀑布流式+嵌套式/瀑布流式+跳转
b3.寻找共鸣。
影评、书评、乐评都可以帮助看客找到共鸣
b3a.乐评
特征:评论篇幅有限、偶尔有互动、有即时性。用户在听音乐同时可以实时看评论。播放页一般没有操作空间,需要提供独立沉浸式页面展示评论,互动的评论可以嵌套展示
这种方式称为沉浸式
b4.书评、影评
特征:有长篇与短评之分、评论间有互动、有即时性。在页面中需要分出长评、短评区域,避免两种评论罗列使页面过长,一般会把两种评论分别隔离到新页面;长评论新页面中,由于一般长评论较长,利用列表管理时需要截成统一篇幅,这导致完整评论需要再开一个页面。(豆瓣?)
对于长评论和短评论来说,也算是半沉浸式展现。
b4.查看反馈
特征:评论一般数量有限,有互动性、即时性,评论与正文的相关性强。这样建议瀑布流展示,显示子回复。(朋友圈)
总结:根据不同动机,推荐了相应的界面展示方式。经过结构层,敲定了功能的展示结构形式。
4.框架层
导航:如何安排评论顺序才更合适?
用户提交完评论很容易找不到自己的评论,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UX需要制定合适的排序。还是根据用户看评论的四个动机来分析:依靠评论做决策、寻找答案、寻找共鸣、查看反馈。
a.依靠评论做决策。这类需求多发生在电商、服务类app中。商家置顶或者给出的一个顺序与消费者真正要看的不匹配。设计者需要帮助消费者看到更客观的评价,例如:按时间,提供好评/中评/差评具体数量,只看图片,只看追加等。
b.寻找答案
按照产品属性,分为开放式答案和确定式答案。
开放式答案如“...是一种什么体验”用户往往需要看到多种不同的观点来参与讨论。需要提供按质量高低来排列评论的顺序,可以按照评论字数、被赞同、不赞同、回复数、粉丝数、一些身份标识来排序。
确定性答案,准确度是重要的,如百度知道。可以通过经过提问者或权威验证过后,对答案的“认证标识”作为排序分类指标。
c.寻找共鸣
内容灵活性更高。用户为了寻求共鸣,一定是有目的性看感兴趣的评论。所以在提供评论区域的同时,考虑加入一些轻度筛选,例如影视剧,允许用户选择集数或里面的主要角色。在精度条件下,再按照常规分类:字数、点赞数、回复数、影响力等条件排序。
d.查看回复
由于所有评论都是针对用户自己,这种场景下,注意力集中在具体回复内容上。因此,保存完好“上下文”,按时间线排序即可。
以上针对评论区内容顺序做的思考,同样方法可以用在其他页面。在框架层上把已搭好的框架上进行导航设定,整个页面的细节会逐渐清晰到每行文字、每个图标。
5.表现层
设计图标、文字等元素保持界面和谐。
a.风格&色彩
产品性质和用户的使用场景及时长决定产品的整体风格。如以功能性和文字信息为主,它通常会持续使用一段时间(淘宝/知乎),用户对内容本身的关注度高于界面元素的外观,因此,文字要清晰,不宜使用强对比色,易识别,保证可读性。
b.字体
c.图标
注意沿用主流的设计,保持正确语义传达的准确性要求,尽量减少认知负荷。注意相似的语义需要更深层次的分析。同样表达喜欢,在社交app中,爱心更适合朋友间的赞美(大拇指?)、知乎上的客观答案,大拇指可以带来更多的成就感。
注意热区尺寸和页面icon尺寸的协调性。
注意视差平衡,黄金比例。
注意正负形一致,细节处理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