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双星:高仙芝、封常清传

                                       

    --PIXIU小品文


  盛唐是中国历史的巅峰时代,对外征战多,疆域扩张也最辉煌,期间涌现出许多功勋卓著的封疆大吏。其中,尤以高仙芝和封常清最为著名。他们既是上下级关系,也是一对出生入死、名震中亚的将星搭档。安史之乱爆发后,二人临危受命,担起了“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大任,属于最早冲上平叛战场的大将。然而,几个月后,他们并没有死在战场第一线,而是冤死在了奸侫小人的谗言之下,在同一天双双被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悲哀。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类的舌头天生比战争更有杀伤力。下面,让我们根据王觉仁的著作《血腥的大唐》,整理介绍高仙芝、封常清的故事如下:

  一、少年从军

  高仙芝(?—756),高丽人,将门之后,从小随父亲来到安西都护府。他骁勇果敢,善骑射,20岁出头就被提拨为将军,“与父同班秩”,和父亲的军衔一样了,被人们传为佳话。

  高仙芝先后在田仁琬、盖嘉运两任安西节度使的手下效力,却没受到重用。直到夫蒙灵察(羌族人)当了节度使,才对高仙芝的才华赏识有嘉,屡屡对他进行提拔。到741年,高仙芝已经官居安西副都护、四镇节度副使,相当于安西军政界的二把手。

  二、偶遇封常清

  高仙芝英武帅气,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美男子。他每次出巡时,身后跟着的30多个侍从也是锦衣华服,威风凛凛。在街上呼啸而过,那样子别提让人羡慕。而把这种羡慕真正刻在心底的,莫过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封常清。

  封常清(690—756),山西蒲州人,长得很丑,“细瘦颣(lèi)目,脚短而跛”,意思就是干瘦、矮小、斜眼,而且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有脚瘸的毛病。除了长相不好,封常清的命也相当不好。他的外祖父犯了罪,被流放到安西充军,在胡城(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东)做了一个守南门的人,封常清从小就跟着外祖父来到安西。由此可以推断,他好像是个孤儿,没有什么亲人,否则也不至于年幼就跟着外祖父长途跋涉,来到西域生活。

  一个被流放边疆的老人,要养活自己,还要把一个孩子拉扯大,没钱上学,怎么办?再穷也不能穷了教育。好在封常清的外祖父是个颇有文化底子的人,可以亲自教小外孙。于是无论春夏秋冬,每天经过南城门的人,都能听见门楼上有一个老人在教孩子读书。孩子的声音异常清脆,人们走出很远,仿佛仍然可以听见。

  封常清成人后,外祖父就去世了。他投到夫蒙灵察的麾下从军,没有亲人,更没有社会关系,到30多岁仍然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底层小人物,谁也看不出他将来会有什么出息。

  每次看到高仙芝和侍从们整装待发,呼呼啦啦穿城而过时,封常清就艳羡不已,暗暗发下誓言:“我一定要成为高将军的手下!”

  可他凭什么呢?要背景没背景,要资历没资历,要钱没钱,个子又长得瘦弱矮小,两条腿还不一样长,甚至连眼睛都是斜的。这样的人想当高仙芝的随从,岂不是妄想?

  然而,封常清有一个人生信条:在他眼里,没有办不成的事。只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就能达成别人不可能达成的梦想。

  有一天,封常清来到高仙芝的府上,从容递上了自己的名牒,来了一个毛遂自荐。高仙芝只看了他一眼,就说:“你走吧,我的侍从已经满了。”因为人可以丑,但没见过居然长成这样子的。

  封常清一句话也没说,扭头就走。因为他来之前就猜到了高仙芝的态度,所以一点也不觉得伤了自尊。

  第2天,封常清又来了,仿佛昨天的事根本没发生过。高仙芝火了,“不是告诉过你吗,我的随从已满,干吗还来?”

  封常清也火了,说:“我是仰慕您的高风亮节,情愿追随您,鞍前马后为您效劳,所以才自告奋勇前来投奔将军,您何必要拒人于千里之外?您要是以才取人,则士人信服;要是以貌取人,恐怕只会失去人心,像孔子失去子羽那样!”

  封常清说的子羽是什么人呢?他生于鲁国,比孔子的年龄小约40岁,长得很不讨人喜欢。他的额头很低,嘴巴窄小,鼻子又低又扁,根本不像能成大事的人。

  有一天,他来拜见孔子,想拜在他的门下求学。孔子因为嫌弃他的外貌,就拒绝了。子羽没有灰心,反而更加坚定了学有所成的愿望。于是他一边游历一边求学,最后在豫章创办了一所学堂,仍旧把孔子当作一代宗师,坚持推行孔子的学说。后来,子羽的美名传扬开来,弟子们也越来越多,成了江南一个影响很大的儒家学派。

  孔子听说后,遗憾地说:“我曾经根据言语来简单判断一个人,结果错失了宰予。现在又因以貌取人,失去了子羽这样一个大有作为的人才啊!”

  封常清讲了子羽的例子后,能打动高仙芝吗?不能。因为高仙芝压根就瞧不起封常清的外貌。

  他当即挥手送客,心里面老不高兴了。“见过脸皮厚的,可没见过这么厚的!我怎么可能收留一个又丑又贫又不要脸的家伙呢?”

  如果是普通人,到这个时候就该知难而退了。知道自己不受待见,如果再去投牒,除了受到羞辱,还会有好下场吗?然而,封常清不是普通人,第3天,他又来了。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一连数十天,封常清天天都来高仙芝的府前站岗。早晨天不亮就来了,一直站到天黑才回家。天天如此,雨水浇湿了衣装,也不在乎。

  高仙芝懵了:“世上怎么会有如此执著、能坚持的人呢?这家伙如果不是脑子有问题,就肯定有什么异于常人之处。”

  高仙芝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有一天,他回到府门前,忽然翻身下马,径直走到站得像根木桩一样的封常清面前,看了很久,最后说了四个字:“我收你了!”

  封常清成功了,用一种近乎不要脸的执著,最终敲开了高仙芝紧闭的心门。这就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成就一番事业,当一个人上人,就不能太爱惜自己的羽毛,要能屈能伸。想当年韩信还钻过别人的裤裆,张良还捡过别人的鞋子呢!人在难处丢些面子怕什么,不也没影响他们成为一个大人物吗?

  从此,封常清的人生打开了天花板,翻开了全新的一页。最让高仙芝想不到的是,这个奇丑无比的家伙后来竟然成了他最倚重的干将,二人的人生轨迹90%重合在了一起,肝胆相照,结成了一对生死搭档。

  三、平定北疆叛乱

  在新疆阿尔泰山西南,有一个游牧民族叫达奚部落。他们是鲜卑族的后裔,后来归顺了唐朝,纳入安西都护府管辖。

  741年(开元二十九年),达奚各部发生叛乱。叛军沿着黑山以北奔去,想攻打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碎叶城就是李白的故乡。

  唐玄宗下诏平定叛乱,夫蒙灵察马上派高仙芝出征,高仙芝仅率2000名精锐骑兵日夜前行,前去追击敌人。叛军因为长途劳顿,人困马乏,数万人几乎被唐军全部俘杀。

  回营后,高仙芝正准备写一份捷报,封常清忽然递上来一份文书。

  高仙芝打开一看,惊的下巴都要掉了,原来是一份水平很高的捷报。封常清细述了高仙芝遭遇敌军的情形,包括井眼、泉水、驻军地点、克敌制胜所用的谋略等都交待的清清楚楚。最贴心的是,他把高仙芝想说的话都写了出来,整个捷报逻辑清晰、详略得当,而且文采斐然。

  高仙芝笑了,“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形貌丑陋的家伙还真有一手!文章写的这么上乘。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在庆功宴上,高仙芝一进门,夫蒙灵詧麾下的判官刘眺、独孤峻等就争着追问:“那份捷报是谁写的?副大使,您帐下怎么会有如此人才?”

  从此,封常清声名鹊起,马上升职为叠州戍主、四镇都知兵马使判官。高仙芝也对他刮目相看,日渐器重。

  此刻,高仙芝虽然当着安西军政的二把手,但他还称不上是名将。而真正让他扬威西域、名动朝野的,当属千里奔袭小勃律的战役。

  四、远征小勃律

  小勃律国位于吐蕃西北(今巴基斯坦北部及克什米尔一带),是吐蕃通往安西的交通要道。控制了这里,才能控制中亚地区,所以在武则天时代,这里便是大唐与吐蕃反复争夺的焦点。

  小勃律原本亲附唐朝,因而屡屡受到吐蕃的攻击。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吐蕃诱降小勃律后,把一个吐蕃公主嫁给了小勃律的国王。于是,小勃律脱离大唐,归附了吐蕃。吐蕃牢牢控制了这个战略要地,进而掌握了对西域地区的控制权,阻止中亚20几个小国向唐朝朝贡。

  毫无疑问,大唐要想夺回对中亚的控制权,首先必须夺回小勃律。然而,从田仁琬到盖嘉运,再到夫蒙灵詧,连续三任的安西军事长官都曾出兵征讨过小勃律,因地势险要,加上吐蕃的援助,每次都是无功而返,玄宗对此十分不满。

  747年(天宝六年),夫蒙灵詧向玄宗皇帝推荐了高仙芝。玄宗立刻下诏,命高仙芝率1万骑兵远征小勃律国。

  高仙芝率队趁着冰雪消融、天气转暖的季节,从安西出发,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向西南行进,经过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进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又经过疏勒(今新疆喀什),耗时3个多月,跋涉2000余里,最后来到特勒满川,准备拿下吐蕃人控制的军事要塞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部)。连云堡有守兵1000多人,城南边依山修寨,又有守兵9000人,实力与高仙芝的部队相当。

  当地有一条河叫婆勒川,正遇川水暴涨,无法渡过。为了突袭连云堡,高仙芝下了死命令,涨水也必须渡。他派人找到水浅处,让将士们每人带了3天的口粮,天还没亮就兵分三路渡河。一过河,立即对连云堡同时发起强攻。用了4个小时,到中午就拿下了要塞,歼灭吐蕃守军5000多人,俘敌1000余人,战马1000多匹,缴获衣物、器械、铠甲数以万计。

  高仙芝的远征军虽然初战告捷,但也等于向吐蕃人暴露了自己的行踪和作战意图。要想完成既定目标--征服小勃律,势必要在敌人已经察觉的情况下,继续孤军深入敌占区,迅速赶到小勃律国,给敌人来一个措手不及。

  当时,将士们已经连续长途奔波了100多天,根本没有休息过,开始生出了畏难情绪。尤其是玄宗派来的监军宦官边令诚,听说后面还要翻越更高的冰川雪山时,越想越害怕,说什么也不敢再前进半步了。

  可高仙芝是不会退缩的,不征服小勃律,绝不罢休。这就是普通将领和名将的差别。成功就是在别人选择放弃的时候,你选择坚持!

  高仙芝没有强迫边令诚,留给他3000名伤弱的士兵据守连云堡,自己和封常清亲率6000余人继续向小勃律挺进。

  3天后,唐军途径帕米尔高原的坦驹岭。这里山高云耸,冰川险峻,自然条件极为恶劣,还有高原反应,一不小心就会掉入万丈深渊,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不断抱怨。当大家得知在坦驹岭前方40里处,还有一座名叫阿弩越的胡人城堡,也是亲附吐蕃的时候,士兵们就开始一个一个不想前行了,纷纷质问高仙芝:“大帅,这是要带我们去哪?这路是人走的吗?”

  高仙芝镇定自若地说:“前面就是阿弩越城了,听到我军到来,他们必定会开门投降,你们不必担忧。”

  话音刚落,就有20多个身着胡服的骑手,从阿弩越城的方向过来了。胡骑说:“听说大唐军队到来,我们城主特派我等前来迎接将军,并且砍断了婆夷河(印度河上游支流)的藤桥,因为我们准备跟吐蕃人断交。”

  将士们顿时转忧为喜,刚才的满腹牢骚全都一扫而光,立刻向阿弩越城进发。

  其实,这是高仙芝演的一出戏。所谓的阿弩越城主欢迎唐军、与吐蕃断交云云,纯属子虚乌有。这20多名胡骑也并非阿弩越人,而是高仙芝命人假扮的。他料定一路走到这里,将士们的忍耐力肯定会达到极限,而小勃律已近在咫尺,决不能退缩,否则就会前功尽弃。所以,他才暗中安排了这一幕,想给手下人打一针强心剂。

  问题是,阿弩越人真的会投降吗?万一他们闭门拒守,怎么办?高仙芝别无选择,只能赌--赌阿弩越人真的会投降。

  命运之神最后站在了高仙芝这边。3天后,当唐军历冰川,爬雪山,千辛万苦翻过坦驹岭,出现在阿弩越城下时,阿弩越人果然打开了城门,列队欢迎唐军到来。

  休整了一天后,高仙芝不敢担误,第二天马上率军向小勃律火速推进。同时,派将军席元庆率精锐骑兵1000名打前战,让他们散发消息说:“我们不占领小勃律国的城池,只是借个道,目标是大勃律国。”

  小勃律国王一听,笑了:“好个高仙芝,别想忽悠我。什么借道攻打大勃律,你们要的是战略地位比大勃律更重要的小勃律。我可没那么傻!”可他又没有实力阻挡唐军,怎么办?只好带着王后(吐蕃公主)和臣民们逃出王城,躲进了山里,准备等待吐蕃的援军到来。

  高仙芝占领王城后,马上派人毁了小勃律与吐蕃之间的唯一通道——位于婆夷河上的藤桥。几天后,吐蕃的援军赶到,却只能望着湍急的河水干瞪眼。因为藤桥被砍断,需要一年才能修好。

  等不来吐蕃援军,小勃律就彻底落入大唐的掌心。可逃跑的国王还藏在山里,怎么办?

  高仙芝派兵全面封锁了山区,经过10多天的搜索,在山洞里抓获了小勃律的国王和王后。至此,亲附吐蕃的小勃律投降。高仙芝马上扶植了一个亲唐的新政府,彻底控制了小勃律,圆满完成了戎马生涯中最为精彩的远征,也实现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大壮举。

  此刻,许多人可能不知道高仙芝征服小勃律的非凡意义,不明白这场战役为什么会名垂青史?因为这次远征,高仙芝身先士卒,创造了几大奇迹:

  第一、他带领1万人翻过了平均海拨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沿途到处是冰川雪山,难以预料的风雪天气,还要克服高原反应,没人敢这么干。据说只有夏秋几个月冰雪消融,气候最热,才能通过。最厉害的是,高仙芝不仅考虑到了出征和作战所用的时间,还想到回军时间,时间把握的很准。纵观中外名将,能够在帕米尔高原那种极为恶劣的环境下,统率大军从出征到回程,两次完美地完成行军任务的,只有高仙芝一人。因此,这场历险战,与拿破仑跨越阿尔卑斯山脉一样,被列为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第二、山地作战技术高超,速度快,不停歇,不给敌方任何反击的机会与准备。高仙芝的行军是隐蔽的,接近目标时突然出现,马上采用分进合击的方法发起急攻。这也是一大特点。

  第三、唐军的精神力量吓坏了敌人。小勃律被征服后,拂菻、大食及各胡族共72国都受到了震慑,马上归附唐朝,主动进贡。小勃律之战规模不大,但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大唐帝国重新获得了中亚的控制权,重新打通了唐朝与中亚诸国的联系通道,吐蕃的扩张野心也受到了极大打击。

  第四、以前三任上司没完成的使命,高仙芝做到了,所以这一战也确立了高仙芝作为大唐名将的地位。

  747年(天宝六年),高仙芝押着小勃律的国王和王后班师回朝,回到长安报捷。玄宗大喜,把夫蒙灵詧调回朝廷,提拔高仙芝为安西节度使(安西军界的一把手)。

  就这样,高仙芝的声名威震中亚,他的人生也走向了巅峰。

  1100多年后,英国探险家奥莱尔·斯坦因来到帕米尔高原,感叹说:“当我站在熠熠闪光的积雪上,下窥6000英尺深的雅新山谷时,才完全理解了高仙芝的部下为什么起初拒绝向前移动,才能完全看清楚他们后来努力挣扎前行的勇敢……可惜,那位勇敢又足智多谋的中国将官没有在达科特隘口建立一个纪念碑之类的东西,传示后人!”

  远征取胜后,经高仙芝向朝廷举荐,封常清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随从,成长为高级将领,升职为庆王府事参军、节度判官,赐紫金鱼袋(三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佩戴的饰品)。不久,又加授朝散大夫。

  五、你办事我放心

  随后几年,封常清成了高仙芝最为倚重的心腹,一直追随在高仙芝身边,深得信任。

  高仙芝每次出征,总是把留后(代理节度使)的大任交给封常清,相当于把安西的军权全都交给了他。很明显,封常清成了安西唐军实质上的二把手。

  封常清出身寒微,凭个人才能脱颖而出,但他始终不改勤俭本色,不管有多少公款和财物从他手里经过,从不会贪污一毫一厘。他治军严整、决断果敢、赏罚分明。不管是谁,只要胆敢挑战他的权威,立马大祸临头。

  高仙芝的乳母有一个儿子,名叫郑德诠,担任着郎将,与高仙芝亲如兄弟,平时很威风得意。他打心眼里瞧不起出身下贱、奇丑无比的封常清,总想找机会给他难堪。

  有一次,封常清率队回府,部将们都一个一个老老实实跟在身后。郑德诠却故意拍马追了上去,冲撞封常清的随从队伍,随后又大摇大摆地走在封常清前面。等过足了瘾,才旁若无人地扬长而去。

  封常清的脸“唰”一下就变了。回府后,他立刻传召郑德诠,郑德诠每过一道门,门随后就被关上。等他走进帅府后,封常清毫不客气地说:“我出身寒微,这一点你很清楚。但中丞大人(高仙芝)既然让我坐在了留后的位子上,你就不能当众侮辱我。否则,如何让我服众,如何整肃军纪!”说完,命人把郑德诠痛打60军棍。

  高仙芝的乳母和妻子慌忙跑来救人,却发现大门紧闭。二人在门外拼命擂打,哭号不止,封常清就是不为所动。直到打完60军棍,郑德诠才被拖了出去。

  高仙芝的乳母写信向高仙芝告状,高仙芝问:“人被打死了吗?”

  几天后,郑德诠死了。高仙芝回到安西后,却只字未提郑德诠的事。封常清也是泰然自若,没有表示歉意。其实,高仙芝知道郑德诠的毛病,也明白封常清执行军法并无过错。从此,将士们无不对封常清敬畏有加。

  六、纵横西域

  1、平定朅师国

  小勃律被唐军征服后,吐蕃极为不甘,于是指使位于印度北部的朅师国去进攻小勃律,切断了小勃律与唐朝的运输通道,运粮受阻。玄宗大为愤怒,马上把平定朅师国的任务交给了高仙芝。

  750年(天宝九年)2月,高仙芝率兵出征,不费吹灰之力便击败了羯师国,俘虏了其国王。另立他的哥哥素迦为新国王,把朅师国完全置于大唐的控制之下。

  2、平灭石国

  不久,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有心依附,就请求与大唐签署和平条约。高仙芝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双方很愉快地签了和约。

  然而,750年(天宝九年)12月,高仙芝悍然撕毁和约,乘其不备,带兵入侵石国。石国君臣还沉浸在条约所营造的和平幻梦中,根本没有防备,加上国力弱小,短短几天高仙芝就占领了石国,将国王、臣众全部俘虏。

  高仙芝虽然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大将,但他有两个很大的缺点:一是残忍,二是贪财。灭了石国后,他又纵兵屠城,杀尽城中老弱,然后把石国的财富掳掠一空,全部纳入私人腰包,大唐多年来在西域树起的形象受到了极大毁坏。

  在返程途中,高仙芝又以突骑施背叛为由,击破突骑施,俘虏了其可汗。

  751年(天宝十载)正月,高仙芝押着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石国王、朅师王,浩浩荡荡,班师回朝。因功勋卓著,他被加授开府仪同三司。不久,又任右羽林大将军。

  3、怛罗斯之战

  石国平灭后,有一位王子侥幸逃脱,随后他奔走于中亚各国,到处控诉高仙芝背信弃义的做法和暴行,激起了他们的愤慨。各国迅速结成反唐联盟,暗中联合大食国(阿拉伯帝国),准备进攻安西四镇。

  高仙芝决定先下手为强,主动出击大食。751年(天宝十年)4月,他集结了安西四镇的2万精锐,同时雇佣了西域的拔汗那国和葛逻禄部落的蕃兵4万,组建了一支6万人的胡汉混合兵团。从安西出发,越过葱岭和大沙漠,经过3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深入敌境700余里,来到了中亚古城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市附近)。

  阿拉伯人得到情报后,马上向怛罗斯城增派军力,加强防守。同时,迅速集结了10万大军前来支援。

  高仙芝这次远征大食,能够成功吗?

  此刻,正是春暖花开之际,有一位渴望建功立业的边塞诗人,留守在安西。他因为没能随军西征而苦闷不已,奋笔写下诗句:“渭北春已老,河西人未归。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他就是在高仙芝账下担任掌书记的边塞诗人岑参,他盼望着自己的大领导能够一战而捷,凯旋归来。

  然而,没人能料到,高仙芝遇到了军事生涯中的滑铁卢。

  等唐军兵临怛罗斯城下时,战斗的主动权已经落入了阿拉伯人手中。高仙芝命部队发起强攻,但始终未能攻下。双方在城下对峙了整整5天时间,未分胜负。这种胶着状态对唐军极为不利,因为一旦不能速战速决,唐军必将因缺乏后勤补给而陷入困境。

  第6天,大食的援军全部到场,双方随即在怛罗斯河两岸展开了决战。就在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当口,高仙芝征调的2万葛逻禄蕃兵叛变。

  在阿拉伯人和葛逻禄叛军的夹攻下,唐军瞬间全线崩溃。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乱成了一锅粥。只有高仙芝等几名主将乘着夜色逃了出来,逃至一处狭窄的山谷时,发现道路被士兵和车马挤得水泄不通。幸亏右威卫将军李嗣业杀开一条血路,高仙芝才得以逃脱,等逃回安西时仅剩下1000多人。

  就这样,这场著名的远征,以阿拉伯人全胜、唐军惨败而落下帷幕。

  怛罗斯之战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6万唐军对抗10万阿拉伯大军,兵力居于劣势。第二、孤军深入敌境700多里,行军劳顿,又没有根据地和援军,后勤补给不足,缺乏休整再战的回旋余地。第三是葛逻禄人倒戈。他们也许正是看出了唐军面临的诸多困境,才会突然倒戈的。第四是客场作战,长途奔袭,太冒险了。只有像小勃律那种几乎没有抵抗力的弱国,才适合采用这个战略。面对大食这样的强势对手,高仙芝仍然采用了过去那种长途奔袭的战略,不能不说是一种决策上的失误。即便葛逻禄人没有倒戈,取胜的机会也很小,因为一旦采取这种策略,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最后的结局。

  唐军惨败,高仙芝也被解除了安西军政一把手的职务,调回朝廷。大诗人岑参也回到了长安。

  后面,大唐帝国还能夺回对中亚的控制权吗?能。因为封常清接过老上司的使命,成了威震中亚的新一代将星。

  七、征服大勃律

  高仙芝调回中原1年后,封常清被提拔为安西节度使,当上了安西军界的一把手。至此,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接过高仙芝的任务,独自开始了叱咤边疆、扬名西域的辉煌之旅。

  753年(天宝十二年),封常清沿着高仙芝当年走过的路,翻过冰天雪地的帕米尔高原,送征大勃律国。大勃律投降,归附了唐朝,大唐帝国再次夺回了对中亚的控制权。

  这是继高仙芝征服小勃律之后,唐朝在中亚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754年,封常清被朝廷任命为御史大夫,兼任北庭都护。这意味着,封常清不仅担任着安西军政的一把手,同时还兼任着北庭军政的一把手。他的事业达到了巅峰。

  就在这一年,诗人岑参第二次出塞,来到封常清的幕府,当了3年判官。他对封常清极为敬佩,写了大量的边塞诗专门赞扬自己的主帅,流传下来的有6首。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另外一首是《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讴歌了封常清和戍边将士们不畏艰险、东征西讨、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英武之气。

  然而,谁也不会料到,1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帝国延续了100多年的对外扩张史也戛然而止。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通过对外战争成长为一代名将的高仙芝和封常清,在安史之乱中,受人诬陷,双双被斩,而当时正值国难当头,急需忠诚干将挺身救国之际……

  八、出兵勤王

  公元755年11月9日,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以讨伐权臣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今北京一带)起兵,18万铁骑铺天盖地南下,兵峰直指洛阳。听到消息后,正在骊山泡温泉的玄宗一开始并不相信,以为是谣传。很快,河北、山西等地一张又一张的急报像雪片一样飞来,玄宗吓坏了,马上召集宰相重臣商量,怎么办?大家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因为国家已经几十年太平无事,没有发生过战争了。

  叛乱发生第7天,封常清正好来到骊山的华清宫,觐见玄宗。玄宗询问如何平叛,封常清依他多年在西域的战斗功勋,并没把安䘵山放在眼里,自告奋勇地说:“臣请求立刻前往东京洛阳,开府库,募骁勇,扬鞭奋马,北渡黄河,相信用不了几天,定能将逆胡之首献于阙下!”

  在国家危难之机,大将封常清自愿请缨,玄宗大喜,随即把安禄山原来的范阳和平卢节度使之职,授给了封常清,让他马上赶到洛阳,组织防御。不到10天,封常清就招募了6万人。然而,招上来的这些人只是一些市民和仆役,根本就没有任何军事训练和战斗力。哪怕封常清是纵横西域的一代名将,带着这样一群乌合之众上战场,使出吃奶的劲儿,也注定要吃败仗。

  叛乱爆发后,高仙芝也接到了玄宗的急诏,被任命为东征军副元帅(元帅为玄宗的儿子李琬挂名),从长安出发,率5万人驻镇陕郡(今河南三门峡),准备随时东进,迎击叛军。临行前,玄宗亲自设宴送行。

  1、洛阳失守

  安禄山的18万铁骑从范阳起兵后,一路势如破竹,像天风海雨从天倾、巨风挟树撼高楼一般,很快席卷了大河南北,直奔东都洛阳。起兵第23天,安禄山的大军就渡过黄河,当天攻下了灵昌郡(今河南滑县);第27天,陈留(今河南开封)投降,朝廷在河南设下的第一道防线3天就宣告瓦解了。第29天,荥阳兵临城下,当天被攻陷,荥阳太守崔无诐被斩。叛军无比兴奋,气焰更加嚣张,见人就杀,见物就抢,见年轻女子就扑上去……

  安禄山不肯暂歇,一鼓作气,派出前锋迅速扑向洛阳的最后一道屏障--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此时,驻守虎牢关的人,就是边疆大吏封常清。

  前面我们说过,封常清向玄宗主动请缨,奔赴洛阳抗敌,很快招募了6万人。他听说陈留失守、荥阳告急后,马上率军抢先占据了虎牢关。他想凭借这道天险阻遏叛军的脚步,赢得时间,以便等高仙芝的5万东征军一到,联合打掉安禄山的先头部队,扑灭他的叫嚣与不可一世。

  然而,要命的是,封常清麾下的6万人根本算不上是军队,充其量只是一群抄着家伙,准备打群架的市井之徒。让他们与身经百战的范阳铁骑交锋,无异于以卵击石。

  756年12月11日,虎牢关之占开始了,安禄山的大军犹如猛虎恶狼般扑来,气贯长虹。封常清的官军一触即溃,溃不成军,虎牢关一下子就失守了。紧接着,叛军以地动山摇,高蹈呼啸之势,穿过虎牢关,迅速扑向下一个目标:洛阳。

  封常清边打边退,却又是连战连败。《资治通鉴》用这样一段话记载了当时的惨象:“常清收余众,战于葵园(虎牢西面),又败;战上东门(洛阳东门)内,又败。丁酉(12月12日),禄山陷东京,贼鼓噪自四门入,纵兵杀掠。常清战于都亭驿(洛阳城内驿站),又败;退守宣仁门(洛阳皇城东门),又败;乃自苑西坏墙西走……”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封常清领着好不容易集合在一起的余兵,在虎牢关西面的葵园与敌军打了起来,很快失败。他们不得不退到洛阳城的东门内,在这里无法阻挡敌军,又败了。12月12日,安禄山的军队攻陷了洛阳城,贼兵敲着锣,打着鼓,以震天荡地的喧躁声,从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一齐涌入,任由手下人诛杀屠城、抢财劫物。封常清带着部下退到了城内的都亭驿,奋力抵抗,又失败了。没办法,就退到了皇城的东门(宣仁门)进行拒守,敌军像蝗灾一样纷涌飞至,封常清又败。经历了一连串的惨败后,封常清知道大势已去,只好从皇城西墙一处坍塌的缺口突围而出,砍倒树木以阻挡叛军,然后匆匆逃走……

  洛阳保卫战,绝对是封常清一生中最惨痛的一次失败。面对所向披靡的安禄山铁骑,帝国名将封常清和他的手下不仅毫无还手之力,甚至于连招架之功都没有。东都洛阳丢了,竟然丢的如此快,丢的这么惨,丢的这般没面子。

  就这样,由玄宗皇帝在河南构筑的第二道防线没起什么作用,崩溃。安禄山不废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帝国的第二心脏—洛阳。这一天是公元755年12月12日,距离安史之乱爆发仅仅1个多月。

  封常清率残部逃出洛阳后,该去哪里呢?他决定西奔陕郡,与自己的老上司高仙芝汇合,共同抗敌。

  2、退守潼关

  等封常清急慌慌来到陕郡后,惊呆了,眼前快成一片空城了。陕郡太守弃城逃走,其他的官吏和百姓也都拖家带口,大包小裹,纷纷逃散……只留下在此驻守的高仙芝兵团。

  一见到高仙芝,封常清马上禀报说:“累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狂寇奔突,则京师危矣。宜弃此守,急保潼关!”我连日血战,叛军的兵锋非常强大,锐不可当。洛阳和长安中间只有一个潼关,它是长安的唯一屏障。而在朝廷的防御计划里,并没在潼关安排驻兵。万一叛军突入潼关,那么长安就危险了。而今之计,咱们应放弃无险可守的陕郡,火速撤退,前去保卫潼关!

  封常清的判断是极其正确的,高仙芝马上同意。为什么?因为按照朝廷原定的作战计划,高仙芝驻扎在陕郡的5万人应该东进,主动迎击叛军。但是,计划没有变化快,此刻的战局已经大变。高仙芝意识到,如果仍按原计划东进,结果只能是羊入虎口,自寻死路!只有暂避敌军锋芒,退保潼关,才能用空间换取时间,在确保长安无虞的情况下,与叛军打持久战。

  由于军情危急,高仙芝来不及向朝廷奏报,率部下向潼关方向撤退。撤退前,打开太原仓,将所有库存钱物赏给兵将,其余的都放火烧了。

  他们前脚刚刚出了陕郡的西门,叛军后脚就杀到了。官军猝不及防,顿时被打得阵脚大乱,人挤人,马挤马,人踩马,马踩人,混乱不堪,人人争相逃命,结果被马踩踏而死的人,比死在叛军刀下的还要多。

  高仙芝和封常清好不容易才逃脱了追兵,仓皇退入潼关,立即命人抢修防御工事。等叛军的前锋进抵潼关时,发现官军已经严阵以待,方才悻悻退去。安禄山下了令:“由崔乾祐死死驻守在陕郡,随时听令,准备进攻潼关,大军伍马上就到。”

  在潼关城头,高仙芝、封常清和惊魂未定的官兵守军看着叛军的马尘渐渐东去,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就这样,安禄山起兵仅仅30多天,就以破竹之势来到东都洛阳,3天内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洛阳。如今,前锋已经逼近潼关,离长安不足300里了。

  到此刻,就连一个目不识丁的老百姓也会明白,潼关是长安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再把潼关丢了,长安也就危在旦夕了,那样大唐王朝的政权还能保住吗?

  高仙芝和封常清的脸上满是泥土和血尘,而泥土和血尘之下是掩不住的忧思和深深地焦虑。

  然而,此时,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就在这对出生入死的老朋友、老搭档退入潼关,想办法备战御敌的一刻,死神已经向他们跑步而来。

  有一个人偷偷向玄宗诬告说:“高仙芝和封常清在故意夸大叛军的实力,为自己临阵退逃找借口。他们不仅鼓蛊人心,动摇军心,还把朝廷辛辛苦苦送给一线将士们的军晌克扣下来,拒为私有……”对此,二位忠良一无所知!

  这个阴险小人是谁?他就是玄宗的心腹宦官,他的名字叫边令城。

  九、封常清被斩

  说起来,边令诚也算是高仙芝的老搭档了。当年高仙芝远征小勃律时,边令诚就是他的监军。那次出征取胜,押着小勃律国王和王后班师回朝途中,高仙芝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绕过自己的顶头上司夫蒙灵詧,亲自写了一份捷报,派快马直接呈给了玄宗。

  夫蒙灵詧知道后,暴跳如雷,大骂:“你这个吃狗屎的高丽奴才(高仙芝是高丽人)!你当上于阗使,是谁为你上奏,得到这个官职的?”高仙芝答:“是中丞大人您。”

  夫蒙灵詧又问:“焉耆镇守使,还有后来的安西副都护,这都是谁提拔的?高仙芝回答:“还是中丞大人您。”

  夫蒙灵詧再骂:“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要绕过我擅自邀功?论罪该斩,看在你新立大功的份上,我不忍杀你罢了!”

  可是,无论夫蒙灵詧如何妒火中烧,也挡不住高仙芝业已崭露的锋芒。换句话说,此刻的高仙芝已经在玄宗心中获得了比夫蒙灵詧更高的地位。

  边令诚马上密奏玄宗说:“高仙芝跋涉万里,敢于深入敌国,为朝廷立了奇功,把前面三任节度使没有啃下的硬骨头,都啃了下来。眼下,他受到夫蒙灵詧的排挤和打压,天天吃不香,睡不好,惶惶不安,太冤了!应该给他一个公正的说法,否则边疆咋稳定,以后谁还会为朝廷卖命?”

  边令诚为什么要帮高仙芝?因为他是这次出征的监军。既然远征胜利了,就有他的一份功劳。如今,夫蒙灵詧打压高仙芝,不就等于把他也给打压了吗?

  很快,玄宗下了一道诏令:把夫蒙灵詧召回朝廷,提拔高仙芝为安西节度使,彻底取代上司夫蒙灵詧,还让他兼摄鸿胪卿和御史中丞。

  就这样,边令诚为了自己的私利,客观上帮了高仙芝一把,不但让高仙芝摆脱了困境,而且一跃而为安西唐军的一把手,说来他还是高仙芝的贵人。如今,边令诚为了自己的利益,同样也可以毁掉高仙芝。

  这次,高仙芝东征平定安史之乱,玄宗仍旧让边令诚做了监军。何为监军?说好听点叫做中央特派员、天子特使,说难听点就是公开的特务。他们的使命就是专门给前线将帅找茬。你要是不把他伺候舒服了,他动不动就会抓你的小辫子、打你的小报告。这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角色。如果作战胜利,功劳自然有他们一份;要是败了,他们就会千方百计推卸责任,把屎盆子全部扣到将帅头上。

  “监军”这个职务,始于汉朝,但历来都是由朝廷的大臣担任;而让宦官出任监军,是玄宗李隆基的原创。他开了先河后,宦官作监军就成了中晚唐历史上的一大弊政。在后面的150多年里,让李唐朝廷一次又一次付出惨痛的代价。

  边令诚除了对军事一窍不通,极为贪生怕死外,还十分阴险。这次,高仙芝把东都洛阳丢了,还听了封常清的建议,在没有及时请示玄宗的情况下,主动弃守陕郡,退守潼关。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说好听点叫战略性撤退,说难听了,不就是临阵脱逃吗?一旦天子怪罪下来,他边令诚也会吃不了兜着走。为了自保,必须尽快把屎盆子扣在这两个人的头上。

  因此,当高仙芝的部队一退入潼关,边令诚马上赶回长安,向玄宗打了小报告,极力夸大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战败责任,以此来激怒玄宗。

  他说:“常清以贼摇众,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封常清作为三军统帅,公开宣扬“贼锋不可当”,这不是动摇军心是什么?至于高仙芝,临阵脱逃,连一兵一卒也没有动,就把陕郡方圆几百里的土地献给了安禄山。他还克扣了朝廷千方百计送给前线将士的军粮和物资。

  高仙芝和封常清退守潼关,纯粹从军事角度看,并没错;要是从政治上来讲,无疑犯下了三宗罪。第一宗:不战而逃,丢城弃地;第二宗:擅自行动,目无朝廷;第三宗:违背玄宗的旨意,破坏东征计划。总之,二人给本已极其低落的民心和士气带来了恶劣影响,罪不可赦!

  71岁的玄宗一听大怒,失去理智,当即让边令诚返回潼关,将二人就地斩首!

  12月18日,封常清被处死,享年67岁。临刑前,他把一道遗表交给边令诚,让他转呈玄宗,说:“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受戮贼手;讨逆无效,死乃甘心!”

  就这样,一代帝国名将含恨赴死。那个瘦弱矮小,既跛足又斜眼,从小被外祖父带到西域的孤儿,曾经名扬西域的一代将星,如一颗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夜空的流星,倏然殒落。

  那个在大诗人岑参眼中,“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的英雄,在持续了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叛乱刚刚爆发,朝廷急需忠良干将舍身卫国之际,却血洒冤场,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封常清虽然在战场上败了,但他已经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尽了自己应尽的职责,可以无愧于天地,无愧于历史了。

  其实,封常清在丢了洛阳后,曾经三度上表,说了自己兵败的原因,客观分析了战局、叛军的战略意图和战术手段,详细拟就了一份应对方略。然而,这三份极具军事价值的奏表,却被玄宗弃之一旁。

  封常清决定入朝,向玄宗当面汇报。刚走到渭南,玄宗派出的使臣就拿出一份敕令,宣布:“剥夺封常清的一切职务,回高仙芝的军队,以白衣身份戴罪立功。”

  他黯然折回潼关,已经预感到末日降临,于是挥笔写下了人生中的最后一道奏表《封常清谢死表闻》,也就是遗书。封常清是一个文武兼备、才华横溢的儒将。在奏表里,他字字泣血、声声哽咽,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激愤,表达了他对家国社稷的忠诚与忧思,慷慨淋漓,动人心魄:

  “……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我首先承认自己战败该杀,我临时招募的6万人都是乌合之徒,从没训练过。既使这样,我仍然“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我用一帮市井之众去阻档安禄山的15万铁骑,虽如同螳螂挡车,可将士们同仇敌忾,也把敌人杀的血流满野,阻塞了他们的进攻之路。“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我也想挺身死在战场上,但安禄山一定会大肆宣扬朝廷的一代名将已经死在我的刀下,那样不就等于在助长敌人的威风,挫伤我军的士气吗?所以我宁肯死在陛下面前。我有三个愿望:第一、把我当众斩杀,以警戒其他的将领。第二、当面问我贼军的情况,以警戒每一个士兵。第三、我不是贪生怕死之徒,罪该当死,陛下不用担心,但要允许我说实话。不要怀疑我的忠心,怀疑我临死前说假话,我的话都出自肺腑,我的肝胆可以验证。我死之后,希望陛下不要轻视了贼人安禄山,不要忘了我说的话。让国家安定,贼寇早平,是我最后的愿望。我生而为国生,死亦为国鬼,如果在天有灵,我的赴死之地会长出荒草,结在军前,变成一面指引将士们保家卫国的旗帜,化作灭贼绝寇的坚矛利刃……”

  封常清死后,尸体被随便裹了一张草席,扔在那里。接下来,就轮到高仙芝了。

  十、高仙芝冤死

  高仙芝出兵一回到营府,边令诚马上宣布敕令,因为他有几分忌惮高仙芝,还特意带了100多名陌刀手(两面皆刀刃),一副紧张兮兮、如临大敌的模样。

  高仙芝跪地听旨后,来到刑场,看到老部下封常清的尸身后,悲不能禁:“我遇敌而退,死则宜矣。今上戴天,下履地,谓我盗减粮赐,则诬也!”我退兵是有罪,应该死。但蓝天在上,黄土在下,说我克扣属下的粮饷和朝廷赐物,实在是赤裸裸的诬蔑啊!”

  高仙芝面对将士们大喊:“我本来打算与诸君一道破贼立功,多得重赏,不料敌人太过猖獗,只好引兵退守潼关。我在京城招募了你们,朝廷也分发了一些物品,可连起码的作战装备都不够。如果我真的克扣了你们的军饷,就请诸君大胆揭发;要是没有,诸君应该替我喊冤!”

  话音刚落,将士们便不约而同地大呼:“冤枉!冤枉!冤枉!……呼喊声如同海潮般一浪比一浪高,又如惊雷乍响一样,慷慨激昂,响彻天宇,久久回荡在风烟滚滚、岁月峥嵘、前程未卜的潼关战地。

  最后,高仙芝腑身抱住封常清的尸体,含泪说:“封二(封常清的排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

  封二,你从一个微寒之辈成长为一代名将,我真为你高兴。你是我提拔的,后来又接替我当了节度使。你我出生入死,几十年都不曾分开。今天我和你又一起死在这里,这难道不是命中注定的吗!

  就这样,高仙芝、封常清,大唐帝国的两颗将星双双陨落。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竟然不是死在抗敌一线,而是冤死在了奸佞小人的谗言之下。这一天是公元755年12月18日。

  无疑,边令诚就是那个奸佞小人。

  十一、尾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高仙芝、封常清以自己的英名,常常被后人提起,而后人之所以能记住边令诚这个名字,全因为他是一个小丑。史书对边令诚没有过多的记载,只简单记了三条:

  第一、高仙芝征服小勃律国时,他当过监军。行军至连云堡时,边令诚因为怕死,不敢继续前行了。高仙芝没有强迫他,而是从军中特意拨出3000人让他留守驻地。在远征小勃律中,他没发挥过任何作用。

  第二、高仙芝平定安史之乱时,玄宗又让边令诚当了监军。洛阳沦陷后,他为了免责和自保,把所有责任都推到了两位将帅身上。

  第三、边令诚后来怎么样了?公元756年6月17日,即高仙芝、封常清被杀半年后,安禄山仅用10天时间就攻陷了大唐都城长安,玄宗丢下皇城,仓惶出逃,逃向四川。深受玄宗皇帝信任,被誉为心腹的宦官边令诚,再一次发挥了他贪生怕死、卖主求荣的优势,不仅开门纳贼,而且还主动交出了宫中门禁的钥匙,当了安禄山朝廷的官,领了贼人的工资……

  人们常说,上帝就是一个睁眼的瞎子。为什么好人总是不得好报,而坏人得不到及时惩罚?别着急,出来混的,总有一天会还回去。

  757年(安史之乱爆发第3年),玄宗皇帝的儿子李亨(唐肃宗)御驾亲征,集结大军,准备收复长安。边令诚见大局要变,马上又扔掉安䘵山给的官服,前来投奔肃宗。肃宗对这个墙头草、随风倒的家伙毫不客气,当场砍了他的脑袋。

  这就是阉人边令诚的下场。

  有的人死后,留下了千古英名;有的人死后,留下了千古骂名。这正应了孔子的话:“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一时侥幸避免了灾祸罢了。然而,佛家又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未到。






1、备注:

(1)安西都护府:是唐朝于640年在西域设立的军政机构,最高长官叫大都护或都护,治所在龟兹(今新疆库车),下辖着安西四镇:碎叶、龟兹、于阗、疏勒。这四个军镇的最高军事长官统称为四镇节度使,或者叫安西节度使。

(2)北庭都护府:703年,从安西都护府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军政机构,统辖天山以北地区,而安西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地区。二者以天山为界,分治南北。


2、参考资料:《血腥的大唐》(王觉仁著)

《读一页就上瘾的唐朝史》(范西园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658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82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213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95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8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23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25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0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53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48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23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05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41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94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8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