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采访了四位同学朋友了,两男两女。三位在读研究生,一位本科毕业后就工作的。其中三位研究生都是我面对面交流的,工作的那位同学是通过电话采访的。
采访第一位同学时,我跟他详细介绍了做这个采访的目的,在采访前聊了很多,所以很顺利就进入了采访阶段。采访进行很顺利,挖掘出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他自己来说,也发现了一些之前自己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他对于此种采访的形式比较认可。
第二位同学是我本科的同学,毕业后就工作了。在进行采访之前我提前就告知了他我晚上要采访他,但是没跟他说采访什么。等晚上拨通电话采访的时候,感觉有点冷场,我没有做过多解释就开始提问问题。他回答的很简单,我的感觉是双方状态都不对,即使给他留出了思考时间,也基本没有挖掘出什么东西,草草结束。这个有我个人很大的原因,没做好铺垫,没解释清楚采访的目的。同时,电话中交流没有那种代入感。就像 Brain 在《压榨式提问》中谈到的那样,“只有当你与他们握手,或与对方对视时,这个人的个性与能量中逼真鲜活的部分才会真正活跃起来,尤其当你听他们讲述一则故事的时候。这么做对我来说能带来真正的情感力量,一种真正持久的力量。”因此从这次采访中,我注意到,以后的采访,必须面对面交谈。已经做好去北京群访的准备了。
第三位是我最近认识的朋友,研三在读。在我们开始提问前,交流了很长时间,所以很顺利就进入了访谈的状态。这次也给她解释的很清楚。挖掘出的信息量也很大,是一次成功的访谈。但是我还是控制不住表达自己的欲望!访谈时,我需要做的就是把问题阐述清楚,恰当引导,自己一定要少分享自己的经历,把话语权交给别人。
第四位是今天刚采访的,也是刚认识的朋友,算半个陌生人。在向她提问之前,也有一段将近一个小时的随意交流,访谈很顺利。但是访谈完后的感觉是,我在解释访谈这件事上,还是解释的不够好,可以说是不及格。没能用几句话解释清楚,太啰嗦,需要继续打磨,这个是重点。
总体进展还算顺利,为了保持节奏,出差回来接着就赶过来访谈了,明早还要把访谈整理出来。对自己最近的工作节奏,还算满意。
Do more!去尽可能采访更多的人,总有一天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