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是谁?清华大学教授,在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求学过,女性,作家,公知。。。糟糕,我开始贴标签了,犯了本书中“标签战”一文中的错误。
在看到这书之前,我竟然从来没有意识到过,“贴标签”这一行为的原因是懒惰。
我们懒得进行辩论,懒得进行思考,懒得进行验证,以一句“你这个五毛”粗暴的结束一切本来可以向着有意思的方向发展的争论。
可见书里觉得这些争论往往是有用,甚至对于社会而言是必要的,唯有让不同的观点之间进行切磋,整体的思想水平才可能有提高,或者换句话说,“观念的水位”才会升高。
看完这书后我有一种喝衡水老白干儿的感觉:衡水老白干儿,喝出男人味儿。哈哈,最近研究广告多了,不由自主就想起这个广告语了,言归正传啦~~
《观念的水位》书可分为政论、书评和影评三个部分。政论部分风格偏硬,而书评和影评则风格更加活泼。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启蒙”从来就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自由、民主、法制,向左还是向右,这些字眼儿对于学者们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论述,但对于老百姓来说柴米油盐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些在一瞬间感觉离我们好远呐。可是最终是我们还是要开始关心这些粮食和蔬菜了。
胡适先生早有说过,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多“研究些问题”的确比虚头巴脑地谈“主义”更适合今天积重难返的中国。
如果你是一个关注社会的人,你觉得社会上有很多的问题,也觉得民主、宪政、法治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觉得所谓“西方民主”并不是那么虚伪,但遇到被称作“五毛”的人时却不知道如何交流,或者根本就懒得交流,上来就恶语相向,那么,这本书可以作为你的教材,可以教你如何跟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交流。
书中以社会现象为引子,预设了很多问题,都是我们日常生活经常能接触到的。
对这些问题,她在书中玩得了深沉,也搞得了直白,既文艺风骚,也坚持逻辑朴素,是又踏实,又是诗和远方的文字工作者。
书中很多敏感的政治话题,她并不是一句恶言拍过去,而是一个一个的剥茧抽丝,用顺畅易懂的文字和逻辑,给出浅显又温和的回答。
这本书观点好犀利,不同《送你一颗子弹》一书,作为一个女人的随笔,里面有她生活中的各种感悟。
这些感悟细到了,用一位好友的话说矫情的地步,对我而言,则让我知道了,那个循循善诱剥茧抽丝,用事例耐心的给人讲民主的人,和那个讲自己生活中的吃吃喝喝的小事的女人,其实是同一个人。
其实生活中很多我们平时很难留心的东西一旦被拿出来摆在阳光下,经受逻辑的拷问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变得如此荒谬和不合理,连我们都不好意思承认,我们是如何习惯了这些事情的。
这一本书的深度是我这个阶段无法企及的,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脑子里总想着梁漱溟和他父亲百年前的对话。
1918年11月7日,马上就要度过60岁生日的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回答父亲:“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梁济说:“能好就好啊!”三天后,梁济在积水潭投水自尽。死前,他留下万言遗书: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
时间过去近百年,我始终怀疑那个“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世界”到底有没有到来。自鸦片战争国门洞开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究竟何去何从投入了大量的思考,他们希望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更好、更强,但结果却是中国的走向和他们的理想越来越远。
尤其是今日的中国,不但百年前的顽疾仍在,而且又增添不少新的问题。不过对于书中的刘瑜来说,她却始终坚信未来的中国会越来越好。
这个近十年来活跃在中国公共知识领域的女子,这些年一直在通过自己的文字孜孜不倦地向世人传递着乐观的声音。现实的情况是:问题不在于部分群众有没有听到,而在于群众在决策过程中是否有机会说啊!
美国这个推崇个人奋斗的社会扔具有相当的流动性,他把医生的减肥食谱,而不是自己以前的饮食无度,看成他痛苦的根源。也许问题不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他国,而在于怎么看待自己,在诸善之间,妥协比胜利更值得庆祝。
对一件事,一个观点的讨论往往演变为对当事者、异见者的人生攻击和无端取闹。你说,韩寒身高到底是多少跟他有没有找人代笔真的有关系吗?
袁厉害为了多套房产真的能任劳任怨坚持数年照顾那些被亲身父母遗弃、被收容机构排除在外的孩子?
刘瑜去斯坦福开次会就是“去接受”民主“培训”,写了几篇与单一价值观不一致的文章就是“在卖力的为资本主义摇旗呐喊”吗?
答案是我一个也不知道,只是觉得在今天个人应该要开始关心自由、民主、法制的这些粮食和蔬菜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