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有位狂傲自恋的大才子,名叫谢灵运。他曾说:
“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石(音“旦”),是古代的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谢灵运的意思是,世界上的才华就那么多,曹子建占了80%,我占10%,其他人加起来共占10%。
谢灵运有多自恋,从这句话中,可见一斑。同时,我们从这也能看出,他是曹子建的骨灰级粉丝。成语“才高八斗”正是出自此处,反映着谢灵运对曹子建的膜拜。
曹子建,也就是曹操的第四子曹植,子建是他的字。他的才情从小就体现出来,在五言诗的造诣最深,被称为一代诗宗,从古至今都具有非常高的文坛地位。
《白马篇》、《洛神赋》、《美女篇》都是他的传世名作。
不过,对于世人赞颂自己的文学才情,曹植却十分不屑。他说:“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意思是,单凭文学才华怎么能够称为君子。
那么,曹植的真正志向是什么?
自小他便跟随父亲曹操南征北战。12岁那年,他还参与了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他亲眼目睹了什么叫金戈铁马,懂得了什么是运筹帷幄。他的心中早已种下了宏大的政治志向。
所谓诗言志,曹植的《白马篇》豪迈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诗中的最后两句写道:
“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
他在给好朋友杨修的信《与杨德祖书》里写道:
“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从这一诗一文当中,我们可知曹植希望用一生来报效国家,建功立业。
曹家人才辈出,但在整个家族当中,才华可以与曹植相媲美的,只有曹丕。曹丕也是文才非凡的人,虽然在诗文上相较于曹植略有不及,但他的政治决断力却优胜不少。
古代的基业传承,都有“立嫡立长”的传统。不过,出于对曹植的偏爱,曹操在他们兄弟俩之间,迟迟没有确定基业的继承者。
落选世子之位
本来曹植大有机会,但他的自控力太差,屡屡败在一个“酒”字上面。
对此,陈寿在《三国志·陈思王植》中,这样评价曹植:
“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尤其是“司马门事件”与“醉酒误军事件”,若以国法与军法处置,他早已身首异处。
司马门事件
司马门,是古代重要的军门,只有皇帝才能从那里经过。当时曹操为了避嫌,也绝不走司马门。
但是,建安23年,即公元218年的一天晚上,曹植醉酒后居然驾驶马车狂奔,不顾门卫阻挡,冲过司马门。曹操对此盛怒不已,当即下令斩杀门卫。
并且,曹操连发三令,其中一令是《立太子令》,确立曹丕为基业的继承人。
虽然如此,曹操还是很疼爱曹植,想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可是,曹植实在是不争气,再一次因为喝酒,将自己推到危险的境地。
醉酒误军
建安24年,即公元219年,关羽水淹七军。大将于禁被活捉,曹仁被围困于樊城。于是,曹操任命曹植为主帅,让他领军去救人。
谁知,大军出发那天,曹植却迟迟未出现。原来他正醉得不省人事。曹操大为震怒,也明白手中的基业不可能托付在曹植的手上。
自此,曹植与继承彻底绝缘了。
形如囚徒的生活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就算是兄弟争位,也是如此。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一个月后,曹丕借故处死了曹植的左膀右臂丁仪兄弟。曹植自知不可再留在邺城,请去封地临淄。
曹丕对这个弟弟仍不放心。他派出监国使者,监视曹植的一举一动。
从此,曹植不复父亲在世时的风光,更是日夜醉酒。有一次酒后失态,他被监国使者向上报称他“醉酒勃蛮,劫胁使者”。于是,曹植又从临淄王变为安乡侯,越发失意。
自此,《三国志·魏志》记载:“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也就是说,曹丕在物资上也处处控制曹植,让他毫无资源扩大自己的力量。
由于这件酒后惩处事件,传说曹丕要求曹植七步成诗,否则处死。于是,民间到现在依然流传着一首据说是曹植所写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走到这一步,曹植心灰意冷,已经熄灭了从前的建功立业之心。他只是日夜留在封地,谨言慎行地过日子。
转机抓不住,天意再弄人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曹叡继位。新皇对叔叔曹植友好。希望似乎重新浮现。
曹植用心地写了《惟汉行》给曹叡,指导侄儿治国。并且,曹植向上递交了《求自试表》,请求曹叡让他重新做事,报效国家。
可是,命运却不愿意给他任何机会。
公元231年,曹叡去长安打猎。人刚刚出门,洛阳就谣言四起,说曹叡病逝,众人要迎立曹植上位。谣言源头无从查起。
对此,曹植的母亲卞太后,也惊恐不已。她明白君王的心思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卞太后非常担心曹植会被杀掉。
曹植也是苦恼万分,马上写了《怨歌行》呈上,表明心迹。曹叡没有对叔叔曹植做什么,但也不再见他。
事已至此,曹植一生的结局已然注定。他只能留在封地,最后郁郁而终,年仅41岁。
有史学家说,曹植拥有一流的文学才情,却只有三流的政治才华。
本来他比曹丕更能得到曹操的欢心,却因缺失自控力,酗酒放纵而失去继承人的竞争资格,酿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之后他依然没有警惕,让手上的资源白白失去。最后曹植不但保不住手下的命,也差点保不住自己的命。
从政治事业的角度来看,曹植是一个失败者。任性不羁的性格,注定了他悲剧的一生。
纵观曹植所有文学作品,风格明显在公元220年有所转变。220年之前的文风豪迈、浪漫,充满志向与豪情。220年后的文风渐渐显得哀怨与无奈。
在最后的岁月里,他在《美女篇》中,以盛年而没有良人可嫁的美女自比,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哀叹自己的落魄与壮志未酬。
从文学造诣上讲,无所事事的封侯生活,让曹植拥有足够长的日夜,也有足够悲伤的诗意,开创出了更高的诗作水平,成为一代诗宗。
虽然,这未必是曹植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