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要回答这个提问,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经典。《辞海》上的解释有两点:一是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一是古代儒家的经籍。也泛指宗教的经书。这种解释基本准确。我概括地说,经典主要是指人类历史上历代圣贤哲人留下的典籍。
周国平说:“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都一定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却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是遭受了多么巨大的损失啊。”这又何止是一种损失?不阅读经典的人,其人生一定会有诸多的不顺。因为,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工作,还是人生,都会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于工作上遇到的如方案的拟定、数字的统计、报表的填写、公文的撰写等问题,往往可以从教科书上找到解决的方法,而对于人生遇到的如顺逆、浮沉、名利、得失、恩怨、情仇、成败、称讥、毁誉、苦乐、宠辱、去留等许多问题,就必须从凝结了人类古老而永恒的智慧的经典中才能寻找到应对的秘诀。所以,一个人如果不阅读经典,就会缺乏必要的、正确的指导,人生一旦遇到问题定会不知所措,束手无策,感到无奈又被动,甚或做出鲁莽、愚蠢的行动来。加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缺少对经典的教育,因此,阅读经典理应成为我们人生的一门必修课。在中华书局出版的《百喻经译注》的出版说明中有一段话写得好:“在承担着国民基础知识体系构建的中国基础教育被功利和应试扭曲了的今天,我们要阅读经典;当数字化、网络化带来的‘信息爆炸’占领人们的头脑、占用人们的时间时,我们要阅读经典;当中华民族迈向和平崛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时,我们更要阅读经典。”
其实,经典就像传道、授业、解惑的导师一样,只要你敬重,亲近,熟悉,随时会帮助你排忧解难,指点迷津。譬如,当你想获得智慧德相时,《华严经》告诉你:“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当你遇事太执着时,《金刚经》告诫你:“一切有为法,如梦
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当你要明白善恶有报时,《涅槃经》上有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当你面对人我是非时,请想想《古尊宿语录》中记载的寒山问拾得的话:“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在《圣经》上,耶稣有许多名言,针对信仰他说:“那些没有看见而信的是多么有福啊!”谈到人生精神上的追求时他说:“没有人能够伺候两个主人。你们不可能同时做上帝的仆人,又做金钱的奴隶。”回答怎样才能得到永恒的生命时他说:“富人要进入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困难。”对坚守人生使命他说:“我的使命是为真理作证,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上。”在《道德经》中,老子有许多的警句,谈到不与人争名夺利时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谈到真正的强者时他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辨别真假话时他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区分真假善行时他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在《论语》中,孔子有不少格言,谈到谦虚时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到学与思的结合时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时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到做事的境界时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有经典中这样许许多多的真知灼见,或开示、或指引、或警醒、或劝勉、或安慰、或激励,才使我们在遇到人生问题时能茅塞顿开,能豁然开朗,能迎刃而解,工作、生活、事业都一帆风顺。
经典,是我们人生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