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促使我在键盘上敲打出这篇文章的因素竟然是给写作兴趣小组的建议,此刻,江城已经被夜幕笼罩,虽然没有鞭炮声,但是一年一度的春节谁都知道在不久即将到来。跟元旦不同,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是会把农历的春节看作是更加重要的新年,这可能是数千年来的祖先对丰收的深深期望早已经化为每个中国人的潜意识,万家团聚,走亲访友,全家人一起享受一年来辛苦劳作的果实,并期待来年的丰收。
从我出生算起,今年应该是我在这个世界上过的第31个年,曾经感慨多次,如今愈加感慨,过年的年味越来越淡,反而更加让人回忆和怀念遥远的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孩童时期的春节。90年代初,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进行了十来年,沿海已经日新月异,中原的农村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只是没有那么显著罢了。
经济贫困的时候,物质就显得很珍贵,现在我对孩童时期过年的珍视,想起来也确实因为此。
记忆中在临近春节前的一段时间,大概是腊月二十左右,一大家子大人们都会聚集在爷爷奶奶家,为的是集体轮流做馒头和包子,有时候也会炸一些面食,比如油条,丸子,馓子之类的,做很多,足以让每一家从腊月底吃到正月十六以后,这段时间人们就不用每天做馒头,只需要把做好的馒头包子拿出来热一下就行了,可能也是为了让劳累了一年的自己求得浮生年终闲吧!慰劳在黄土地上劳累了一年的自己。大人们忙着蒸馒头和包子,我最开心的就是到处玩耍,偶尔赶上刚出笼的包子馒头出来,第一时间冲上去拿一个就要吃,这个时候往往奶奶会河东狮子吼,说我们不敬老天爷,要让诸神先吃,神吃完以后我们才能吃,虽然不知道神明何在,但摄于奶奶的威力,通常我们也只能等她给老天爷祈祷以后再享受美味,奶奶去世以后,再也没有这幅画面了。
大年三十那天,主要是要做两件事,第一是贴春联,基本上有门的地方就会有春联,各类车子上会贴上祝福平安的言语,门口和墙上会贴上出入平安之类的祝福,总之,有春联的地方就有祝福,家家户户贴上春林,年味似乎一下子就蹦出来了。
其实,我第一期待的就是在大年初一的那天早早的起来,然后穿上一身崭新的衣服,一双崭新的鞋子,感觉那天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然后屁颠屁颠地跟着父辈去几个本家拜年,那天人们都开心哈,笑容也都是自然流露,见面道一句,新年好!紧接着就是跟着大人去给故去的亲人烧纸钱,在不同的坟头之间来回转,偶尔也说上几句话,谈谈某个故去长辈的独特事迹,年年如此,伴随着唏嘘感慨人生的短暂。做完这些,就是小孩子们的自由时间了,到处逛一下,然后早中晚三餐轮流在大伯、二伯和自己家吃,通常一大家子人多数都会参加,也是难得的一次团聚,这一天三顿饭是除了偶尔去红白喜事吃桌餐之外的最丰盛的大餐了,不怕诸位笑话,通常我会吃的很饱,甚至有点撑,因为平时实在太难吃到这么美味的东西啦。除了这些,大年初一那天,通常村里喂养了斗鸡的老人会把自己的斗鸡拿出来斗,一大群人围观,这也算是村里过年的一个乐趣。
大年初二开始,就是走亲访友的起点,在我们那初二通常是外甥去拜访舅舅,初三是女儿要携带丈夫回娘家,之后就是各种亲戚,但是实际上也没有特别严格的规定,只是一些风俗和民间的说法。过了正月十五以后,年味就彻底淡化了,大部分人们都要去外出打工或工作,忙碌的一年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开始了。
年味是什么,恐怕不能用一个精确的学术语言去定义,现在觉得,年味是一个五味瓶,里面什么都有,有对逝去的亲人的追思,有对先祖的纪念,有对自我的犒劳,有对亲友的关切,还有对未来的祈祷,它是人感官的综合体,也是人情感情绪价值观的综合表达,年味,各有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