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为什么而读
阅读一本书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是我们无需学习就能自然而然做到的一件事情,甚至可以说是本能。但看完这本书才发现,阅读其实也是一项需要训练的技能,“阅读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就跟写作一样,包含了大量不同的活动,要达成良好的阅读,这些活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人越能运作这些活动,阅读的效果就越好。”
谈如何去阅读一本书,可以先谈谈为什么要读书,要读什么书。
现在我们每个人都能接受到太多的资讯,这并不是一件好事。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他们直接将包装后的观点装进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在需要的时候找到适当的言论,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现得宜。
那么在这个时代,读书还有什么意义?为什么选择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读一本书上面,而不是将同等的时间用来浏览数以百倍计的资讯?我想,这个问题我无法解答,只是个人选择而已。
每个人阅读的目的都是不一样的,或是打发时间,或是获取资讯,或是增进理解。暂不提为了消遣而阅读的情况,因为在这种目的下,我们可以随意选择能够赋予我们快乐的书籍。为了获取资讯而读,与为了增进理解而读,这二者之间可能不只是在目的层面上的不同,还有最终结果层面的。
所谓了解资讯,就只是知道某件事发生了。这种阅读并不能带来理解力的提升。能够带来理解力提升的阅读有两种:“一开始时不相等的理解程度在对一本书的理解力上,作者一定要比读者来得“高杆”,写书时一定要用可读的形式来传达他有而读者所无的洞见。其次,阅读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内,虽然不能说全盘了解,但总是要达到与作者相当的程度。一且达到相同的理解程度,就完成了清楚的沟通。”
因此,若是为了提升理解力而阅读,你必须要选择你所“不理解”的书籍。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思考的过程,这可能是痛苦的。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任何书或文章都读。书中提到“书的金字塔”,有利于让我们辨别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手头上的书:
1.当作娱乐消遣或接收资讯——扫一下就好了
2.可以让你学习的书——读过一遍之后可以不用再读,可以复习一些想法或片段
3.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读完,并且读完之后还会有些疑惑——可以重看一次
4.还有一些书,你在重读的时候发现这本书好像与你一起成长了,会在其中看到新的事物
人生太短而世上的书太多,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时间负责。
(二)我们如何阅读
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读懂句子
检视阅读:读懂这本书在讲什么,架构是什么,包含哪些部分
分析阅读:目的在于追寻理解,需要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咀嚼和消化
主题阅读: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的相关之处
基础阅读的能力几乎所有人都有,在此不赘述。重点谈一下后三者。
检视阅读
当你不知道某本书是否值得一看,或者是你的时间并不多,无法发掘一本书的所有内容的时候,可以选择检视阅读。检视阅读简单来说就是快速浏览。
阅读时,可以先看书名页、序,对这本书的主旨有一个基础的概念;阅读目录,了解这本书的架构;翻看索引,了解这本书包含哪些议题;查看出版者介绍;翻看几个主题相关的篇章;随意翻阅。
在阅读的过程中时刻要记住这几个问题:整本书在谈什么?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这些步骤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对整本书的内容有一个概念。如果觉得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就可以转入更深层次的阅读。
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包含几个阶段,层层递进。大多数人看书都只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在看的时候并没有获取到作者表达的信息,无法和作者进行信息交流,因此很容易看过就忘。
第一阶段:这本书在谈什么?
用最简短的句子概括这本书的内容
将书中的重要篇章列出来,说明他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再用一个共识将一本书各个部分的秩序关系整理出来
最后明白作者要问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诠释作者的关键字,达成共识。(尤其是一些哲学书,如果对关键字理解有偏差,将导致对整本书的理解问题)
根据作者的论述,重构内容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是没有解决的
第三阶段:评论一本书
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的方式其实跟我们做情报局研究很像,都是搜集大量的信息,然后简化,从中抽取主旨
检视书单上所有的书:让你对自己想研究的主题有个清晰的概念、会将你的书目简化到一定的程度
找到相关的章节(对你有什么价值?你以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
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中立的词汇)
理清问题,建立主旨
界定议题
分析讨论(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