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处心积虑从哥哥赵匡胤手中谋得皇位之后,并不打算按最初的约定将皇位传给弟弟廷美,廷美再传给太祖的儿子德昭,而是逼死了廷美和太祖的俩儿子德昭和德芳,不择手段的扫清了将龙座传给儿子的一切障碍。既然儿子将来是要当皇帝的,身份自然更加尊贵,那么名字得和堂兄弟们有所区别。以前儿子们的名字都是按太祖大哥的套路起的,现在自己做主了,那就按自己的想法把名字都改了吧。改个什么名字好呢?得好好想想!
先说说太祖家的名字吧。太祖赵匡胤有两个儿子,分别起名德昭、德芳(是不是有点熟悉?没错,演义里的那个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八贤王就叫赵德芳,但实际上德芳在太宗登位后没几年就不明不白的死了,历史上并没有八贤王其人),德昭的长子颇得太祖喜爱,太祖为其起名德雍。感觉有点蒙圈了,这父子俩的名字放到一起,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兄弟俩。然而对德雍来说,他才刚刚走进名字的怪圈。
再来说太宗家的。他家儿子挺多,一共生了九个。最初起名也都是徳字辈的,比如老大叫徳崇,字惟吉。后来太宗剪除障碍,让儿子最终成为了大宝继承人,于是太宗把自己儿子们的名字全部都改名为元子辈了——比如老大徳崇改名元佐,后来登基了的老三叫元侃(真宗赵恒),还有一个叫元份(谐音总感觉怪怪的),同时要给太祖长孙徳雍的名字也改掉。改个啥名字好呢?太宗左思右想,一拍大腿,不如就叫惟吉吧……
还记得这个名字吗,它曾是老大徳崇也就是元佐的字,也就是说太祖长孙一开始叫了一个和爸爸相似的名字,后来又得到了堂叔的名字,他这心里估计也挺不是味儿的。要知道他曾经是很有机会成为皇位继承人的。
当年太宗御驾亲征大辽,一心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可高粱河一战损失惨重,自己还中了两箭。保命要紧,仗也没心思打了,可劲儿逃跑,坐着驴车一路从北京郊区跑到了定州。在这期间,前线三军无主,一片混乱。而太祖长子德昭正在军中,一干宰执大臣朝廷大员也在军中。太宗失踪,大家估计觉得国不能一日无君,就打算拥立德昭。后来太宗知道了这件事,勃然大怒,另一方面心里也开始犯嘀咕:皇位还是没坐稳啊。于是就开始着手剪除侄子、弟弟,德昭、德芳、廷美相继死去,而德雍收获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堂叔用过的名字。
同样郁闷于名字的还有廷美。廷美原名赵匡美,后来大哥当了皇帝他只好避讳改名光美,接着二哥也当了皇帝他又只好改名为廷美(因为大哥当皇帝时二哥改名光义,所以得二次避讳)。名字虽然挺美,可心里估计一点儿也不美。因为根据二哥搞出来的“金匮之盟”,皇位是要传给他的,据说这是他们的妈——昭宪太后的遗旨,二哥以此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可二哥不厚道啊,自己得了皇位了就不想撒手了,心心念念的要把皇位传给儿子,为了实现这个小目标,他把弟弟、侄子全给搞死了。所以廷美最终没有机会让别人避讳自己的名字——比如那个叫潘美的。
宋代演义里有个著名的大奸臣名曰潘仁美,历史上实际并无此人,但却有一个叫潘美的,他也是太宗手下大将。一代名将人称“杨无敌”的老令公杨业当时在潘美手下做事,防御辽国。太宗二次征辽,在陈家谷之战吃了败仗后,为保护百姓撤退,潘美和另一主将王侁强令杨业孤军深入敌境,与敌接战,约定在后策应。可后来一看形势不对,带着兵马就逃之夭夭了,杨业孤军奋战,被俘后拒不投降绝食而亡,令人扼腕神伤。
其实老令公杨业的名字也改过两次,还有大家所熟知的他的儿子杨六郎的名字,来历也颇为有趣,这又是另外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