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蹲下身子,平等交流。
晚上九点,准备去楼下打印。
这个时间点,是女儿从外面玩回来的时间,心想有很大几率会碰到她,那就和她一起去吧。走到楼下,远远地就听到了她的声音,看到她在玩其他小朋友的车子,就没喊她,想着打印好和她一起回家。
打印店老板刚好在换新配件,讲我来的比较巧,因为最近打印的文件总是有墨点,不够清晰,我俩寒暄了几句。换配件,打印,付钱,前后5分钟时间。
归途,途径楼下的小广场,发现女儿已经回家了。有点小遗憾,因为她每次玩耍时如果突然看到我出现,都会很惊喜。今天少了惊喜。
回到家正在换拖鞋,奶奶打来电话。我拒接后走进卧室,女儿正哭得伤心。看到我回来,没再哭了,只是鼻涕不止的往下流。
“妈妈,她伤心的哭了”
“哦,妈妈去楼下打印东西了,没跟你说是吧,这么伤心。”
“她沮丧”
“妈妈本来是准备叫你一起去的,但是看你正玩得开心,所以没打扰你。”
奶奶接着跟我描述了事情的经过。
她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永远是直奔书房,告诉我“小可爱你去哪了(之前我每次都会这样问,后来她就自己问)”
“你,我的小可爱,你去哪了?”
“去公园”“去体育场”“去玩滑滑梯了”……每次答案都不一样
今天跑到书房,发现我不在。又看到卧室关着门(走之前开了空调),又开门跑进卧室,发现里面漆黑一片。她号啕大哭,妈妈不见了。
她肯定是有点害怕,因为之前每次回来,妈妈都在电脑前坐着,有时也会是洗了澡在卧室里待着。而今天,妈妈不见了。
奶奶安慰她说“妈妈应该是下楼拿快递了”她依然大哭不止。
这让我想起产假复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特别不愿意跟其他人出去玩,分离焦虑很严重。后来晚上跟爸爸出去玩,她还会跑过来拉着我往外走,边走边说“要跟妈妈一起出门”,我告诉她“妈妈有事忙,你跟爸爸出去玩,妈妈就在家等你。”
和爸爸外出几次后,回来时发现妈妈果然是在电脑跟前忙,她肯定也意识到,妈妈不是不陪她,而是真的有事情忙,所以她坦然接受,后来跟家人出去玩,都是快乐的跟我挥手说再见。
这就是我们彼此之间的信任吧。
实事求是,说到做到,不哄不骗。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特别反对家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总是拿一些话哄骗孩子,不把她当作独立的个体,总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情感需求,遇到问题,总想着应付一时,不想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称之为“愚民政策”。
②耐心倾听,静待花开
稳定了女儿的情绪后,准备带她去洗澡。看她又有扯内裤的小动作(她想上厕所的标志性小动物),我问她“是不是要尿尿?”
奶奶插话“她不尿,才没一会”
听了奶奶的话,女儿没有说话。
她平日里会说“没有,完全没有”(有时候贪玩,也会憋尿),“不想尿尿“(多是真实感受),“要去尿尿”
我继续给她脱衣服,带去洗手间,然后他说“要尿尿”
一件小事,让我感觉到,大人的一些言论其实会干扰到孩子的判断。奶奶的一句话,让她不再表达真实想法,掩藏了自己的需求。
如果多给她几秒钟时间,耐心的倾听和等待,而不是替她做判断,替她做决定,或许她就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果然切忌以己度人。
③温和且坚定,相信孩子
女儿喜欢读绘本,有段时间生病,为了顺利吃药,提前引入了动画片。当然不会随意给她看,看什么动画片,她有选择权(但是动画片是我们已经筛选过的,在可选择范围内做决定),看多久,我和爸爸决定。
在医院做雾化时看了《小猪佩奇》,后来又引入了绘本同款《巴巴爸爸》。刚开始时,总会因为到达规定时长后,因为要关闭平板电脑,大发脾气。
我明确告诉她“每天只能看两集,哭也不能再看了”。刚开始那段时间,她依然会哭闹,不愿意关闭平板。每次我都会重复这句话,然后坚定的拿走平板。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她果然说到做到,两集后,关闭平板,不再哭闹。
偶尔,也有哭闹的时候。记得有一次,看到第二集时,电脑卡了一下,奶奶就直接把平板关机了,说“没有了,不看了。”她就开始哭。孩子当然知道第二集没有放完,因为主题曲还没有出现。爸爸跑过去问怎么了,奶奶说“哭着要看电视,不愿意停。”从根本上来说,不是女儿不满足,而是答应她的20分钟没有被满足。
这件事,让我再一次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智慧直接决定了事情的结局或走向。有人说孩子是一张白纸,后期的教育是父母作的画,各不相同。孩子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和父母的抚养、养育、培养密不可分。《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也很好的诠释了,原来父母很多无意识的行为,其实给孩子带来的是伤害。想要避免伤害,真的需要智慧。
最近看完第一集,我会提醒她说“再看一集就20分钟了,到时妈妈要关机了”第二集放完时,她会说“要关机了”。然后就在床上开心的跳无实物泥坑。即使第三集开始放,她也不会说要看。
这两天,我说“你去帮妈妈关机吧,按一下那个圆形按钮就行。”她就很开心得跑去关机。温和坚定的教育理念,果然让我们受益,让我们的亲子关系和谐。
今晚,我去洗澡,走之前提醒她说“看完这一集要关机了,记得关机啊。”奶奶接了一句话,大致意思就是,她哪能做到,她肯定还会继续看的。我说“你要相信她,最近都是她自己关机的。”
老一辈的教育理念,好像总是不相信孩子,打击孩子。好话都留给了别人,不好的话留给了家人。
选择相信自己的孩子,给予正向暗示,孩子才能获得更多的肯定和信心,她才能更加积极阳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