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大家一起共读,仍然读的很费劲,我开始关注了一些效应,分享一下:
01
曝光效应:重复某种刺激和这一刺激最终带来的轻微情感波动之间的关系,即个体接触一个刺激的次数越频繁,个体对该刺激越喜欢。
02
光环效应: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并由此得出整体印象。
03
框架效应: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常常激发人们的不同情感,或,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80%的瘦肉和20%的肥肉,哪个更具有吸引力?你更愿意买哪个?
04
眼见即事实:系统1对于引起印象和直觉的信息的质量和数量都不敏感,它善于提取当前激活的想法来构建可信的故事情节,关注所创造情境的连续性,但是当信息匮乏时,则会仓促下结论。眼见即事实有助于达成连贯性和认知放松的状态,从而使我们相信某个陈述是真实的。
其实就是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事实,事实不一定就是真相。这句让我想起孔子跟颜回的故事。
孔子,有一次带着他的学生去周游讲学,到了陈国,没吃的没喝的,要解决肚子问题,他的大弟子颜回找老百姓讨要了一些米做饭,他做饭时孔子恰巧经过,他看到颜回舀起一勺米就吃了,这可是大不敬,老师都没吃,你怎么能吃,孔子非常地生气,但是他什么都没说。
直到颜回把米饭捧出来请老师吃的时候,孔子才说,这碗饭我不能吃。为什么不能吃呢?他说我刚才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家仙人,既然仙人们托梦给我,我就要安慰一下他们,所以这碗饭我要当贡品贡在这里。
颜回一听赶紧说不可以,不可以当贡品。孔子问为什么?颜回说因为刚才做饭的时候,锅盖打开,一阵风刮过,把灰尘和虫子刮到锅里,我舀起来准备扔,转念一想,这米讨来不易,扔了太可惜,我就把那勺脏米吃了下去。
那么现在这碗饭不仅不是第一碗饭,而且还是被污染过了的,所以不能当贡品。
孔子听了这样一个过程,心生惭愧,觉得冤枉了他的学生,他说了一长串的话,这些话被后人解读为七个字:“事实不等于真相”。
很喜欢这个小故事,女儿也曾经给我讲过,慢慢这个故事就烙在我心里了。这能让我们客观地生活。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个片断或者一个结果,我们不知道这个事情是怎么演变来的,也不知道当事件人的初衷是什么。
05 启动效应
看到一个词时,人的思维就会立刻产生变化。很多相关词汇会被激发出来,比如看见喝,你能想起汤,水。当你听到天时,脑海中出现了什么?夜晚、晴天、蓝天白云?自动启动了联想机制。
有一项实验,完美展示启动效应:
这个案例是在英国一所大学一间办公室的茶水间进行的。多年来,这间办公室的职员一直都是自掏腰包买茶或咖啡,他们把每杯茶水和咖啡的建议价格写下来贴到墙上,上班时每次去接茶水或者咖啡时都会把相应的费用投到一个“诚实盒”里。
某一天,有人在价格表的上方贴了张横条,上面既没有什么警告,也没作什么解释。在接下来的10周时间里,每周横条都贴有一张新的图片,图片上要么是一些花,要么是一双眼睛,好像盯着看着投币的人。没有人对这些新装饰发表过什么评论,但“诚实盒”里的钱却有了明显变化。贴眼睛的那一周诚实盒的钱数明显比贴花的那一周钱数要多。
这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监视便可促使人们改善自身的行为。系统1带给你的各种印象经常会变成你的信念,而且是你做出选择和展开行动的动力源泉。系统1也是你直觉中很多系统性错误的根源。
我是文文心儿,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喜欢生活中一切新奇的事。喜欢记录生活、记录故事。喜欢分享走过的旅程、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努力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其它专题链接:
感谢耐心看完此文的你,喜欢就帮我点亮左下方的小桃心❤️吧。您的关注和点赞都是对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