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社会面临的两大问题

关于维塔利克·布特林的《去中心化社会:寻找 web3 的灵魂》这篇论文,论文背后的雄心非常大,提出来的构思更是从上帝视角出发来看整个世界的。由于讨论的话题实在太大,一篇论文是绝无可能面面俱到的;所以,在谈到 web3 的问题时,笔者也是选取了其中比较核心的两个部分。

这两个部分分别是 “过度金融化” 和 “隐私” ,从论文结构上来看,论文主体的第六部分谈论地是 “过度金融化” ,接下来的第七、八部分都和 “隐私” 相关。

这几个部分大体上不是很难理解,从行文逻辑上,这几段应该是同属于一个层级的内容;所以,我们可以放到一起去看看。

过度金融化

这部分一开始就再次重申 web3 要改变的是整个社会的伟大目标,只是因为现在的社会结构主体,例如:家庭、教堂、球队、公司、市民社会、名人、民主政体 ... 在接入 web3 时缺乏了基于社交关系的元组件,才导致现在的 web3 只作用到了貌似不需基于信任关系(实际上还是需要的)的泛金融市场。

关注经济学和投资的朋友,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在资本市场有过实践的朋友来说,对于货币的理解与普通人一般而言都是不一样的。而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之外,又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对于货币和社会发展进程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那种无法割裂来看的关系深有感触。

因为中本聪利用区块链创建地去中心化的比特币网络是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而一开始整个网络实现后,从表象上看就是一种全新的记账技术。也就是说,web3 是从金融市场出发的。又由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和货币无法割裂,人们很自然的会把大量注意力放到金融化上,以致于这十多年来,整个 web3 逐渐往金融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过度金融化显然是不健康的,论文中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社会结构主体在元宇宙的世界中没有基于社交关系的元组件去支撑,而 web3 遭受的攻击、作弊行为都天然的会将去中心化带往金融化的道路上。

为了解决过度金融化的问题,论文中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对虚拟和现实社会中的社交关系进行编码,这也是整篇论文的核心行文逻辑。与此同时,在对社交关系进行编码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纠正网络信任和串谋倾向问题。

过去的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的是每增加单位投入,所获得的收益会逐步减少。而这套生产关系并不适合于我们所倡导得去中心化社会。在 web3 的世界中,需要的是基于权利可分解为使用(“usus”)、消耗或毁损(“abusus”)和收益(“fructus” )的基础上,并且利用 SALSA 和关联度调权去制衡串谋和收买。

就像现在的 DIFI 生态仍然没有超脱新古典经济学的范畴,它们仍然是将 “usus使用”、“abusus处分” 和 “fructus收益” 捆绑在一起,也无法避免鲸鱼串谋收割。

而 web3 的网络可组合性有利于构建持续递增的回报机制,这样能够避免很多问题,包括我们曾经遇到得女巫攻击、吸血鬼攻击以及策略性行为(我理解更多指的是联合串谋),抵抗这一切得基础就在于对强化的社会关系进行编码。

虽然 web3 有着改变社会方方面面的潜力,但是 web3 本身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风险,万事万物,有利必有弊。web2 世界中广泛存在着的极权以及威权主义在 web3 中仍然有出现的可能性,不过这不是 web3 的问题,web3 所代表的随机的多元主义没有义务将社会带入任何一种主义。世界走向何方,完全是由 web3 世界中的每个个体所共同决定的,而这本身正是 web3 和 web2 的显著区别。

隐私

我们之前稍微提到过,web3 的构建是基于一定的信息共享机制的,因为区块链本身对所有人公开,那么对于那些隐私信息的处理就成为了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论文中提到针对信息暴露问题的解决方案有多个,其中最简单的就是让 SBT 可以在链下存储数据,链上只保留数据的哈希值。

01 去中心化社会面临的两大问题.png

论文中对这里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包括对零知识证明以及指定验证证明的阐释也比较详细,我在这里就不过多解释了,相信大家阅读原文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理解。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如何防止作弊。

作弊的问题在 web2 环境中经常出现,比如一款游戏刚开发出来,需要解决在各大应用商店的冷启动问题,为了迅速将冷启动转变为热启动,有专门的刷单公司会通过各种自动化(通过机器算法刷量)以及非自动化(人工干预刷量)方式去刷下载量。还有,做过电商的朋友,在上新产品时,通常也会做一定的人工干预...

那么,平台公司通常都会有专门的反作弊部门,这些部门的工作主要就是开发各种算法来和这些黑产做斗争。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博弈非常精彩,有机会我们可以好好聊聊。

请注意,这里的关键在于机器刷量其实是比较好识别的,只要通过一定的数据挖掘就很容易找到机器刷量的共性特征,平台从而可以针对性的开发出反作弊算法去除这些刷量数据以及对这些黑产做打压。而人工刷量是很难界定的,因为这些下载量或者订单背后都是真实的个人,机器就很难识别,这类作弊一直是平台非常头疼的问题。

论文中也提到解决作弊问题是未来研究最重要的焦点之一,同时也给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向,我看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针对教堂、学校、办公场所、俱乐部、社团...这类经常聚集的组织,频繁互动和重复互动可以列位 SBT 的重要特征,那些数据稀疏的 SBT 将变得不置信
  • 对有嵌套身份的 SBT 做递归回溯
  • 鼓励举报
  • 关联度调权

其实针对身份识别的解决方案有非常多,论文中指出 web3 领域中有四个现行方案被广泛讨论(其实更多指的是 web3 可以改进的四个方向),它们分别是:占主导地位的“传统”身份生态系统、假名经济、人格证明和可验证资质文件。

01 传统的身份识别依赖得是像政府部门这样的中心化机构,这里的问题在于这些中心化机构在做身份识别时并不关心我们多元的社会背景,因而在对每个个体做综合评判时几乎总是错的。基于此,去中心化的一个关键设计目标就是确保能够生成一个可以超越政府的可以横跨各个网络的社区 ID (这里感觉只是提出了一个目标,我理解这里的满足和超越政府的 ID 应该指的是基于 SBT 实现的身份识别系统)。

02 假名经济的症结在于 web2 的社区身份互相之间都是割裂的,因为除了政府之外的任何其他机构都没有能力做到统一,即便做到了统一,管理难度非常巨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为了躲避攻击,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频繁地切换身份;同样的,这样得环境也给了攻击者非常好得生长土壤,攻击变得就肆无忌惮了。而如果在基于社交关系得 SBT 的 web3 的世界中,无论是对于白客和黑客,身份切换将变成一件及其困难并且切换后果非常严重的事情,攻击更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情。

03 人格证明也在考虑构建全球一统的唯一性 ID ,但由于现在的 PoP 协议并没有过多考虑社会关联,所以 PoP 协议仅限于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应用。 web3 也要使用 PoP 协议,改进的地方就是要加入社交关联。

04 这一点不好理解,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 W3C标准(建立时间:1994 年,咦,1994 真是一个神奇的年份~):

万维网联盟(外语缩写:W3C)标准不是某一个标准,而是一系列标准的集合。网页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结构(Structure)、表现(Presentation)和行为(Behavior)。

这里提到了可验证的资质证明(VC)以及零泄露共享,指的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心化机构提供的各类认证服务。比如,身份证信息就只能是以政府机构的披露的为准,但政府机构没有义务披露任何有关该信息的来源。

这种验证机制的特点与 SBT 需要基于一定的信息共享是不兼容,由于进入 web3 世界绝非是一蹴而就的;短期来看,将可验证的资质证明和 SBT 的特性相结合可能是更好的解决方案。

有关敏感信息的使用、处分和收益想想都非常复杂,不仅仅是因为技术层面暂时还无法对权利做切割,更关键的地方在于这里面涉及到比较多人性的内容,这是代码或者说数学很难渗透的部分。要不然怎么说进入 web3 道阻且长呢?

我们现在对于隐私信息的处理只能依赖一些大型的中心化机构,这是社会运行机制决定的;如要有所改变,就需要一种能够将信息权利解构为 “usus使用”、“abusus处分” 和 “fructus收益” 的同时还能表征个人社交图谱的全新基础组件,刚好,SBT 就是这样设计的。

OK,关于《去中心化社会:寻找 web3 的灵魂》论文主体的第六、七、八三个部分,我就简单聊到这里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挺长时间没有写关于区块链领域的东西了,可能是今年以来的颓势让我没想起来写这块的东西吧。并不是哈,虽然数字货币市场表...
    沈志强阅读 1,820评论 0 0
  • 我在上篇文章里面提到维塔利克·布特林最新大作《去中心化社会:寻找Web3的灵魂》的信息浓度极高,这一点从一开始就表...
    沈志强阅读 1,280评论 0 0
  • 前言:本文作者 Glen Weyl 是微软首席技术官办公室的研究员,也是《激进市场》(Radical Market...
    斧正堂阅读 1,690评论 0 10
  • 在Web3中,平台通过成为协议而成功——这意味着人们通过成为平台而成功。可能不再有三个词的畏缩组合,但是——上帝保...
    斧正堂阅读 1,729评论 0 13
  • Web3.0时代:开放、隐私、共建 在分布式技术(区块链)的助力下,Web3.0将从开放、隐私和共建三个角度去颠覆...
    MetaVerse指南阅读 8,472评论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