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下班回家,我带了一大堆给孩子们买的好吃的,披萨、蛋黄酥、春卷、荸荠、红薯、烤肠。。。。。。都是孩子们喜欢吃的。老公开玩笑说,呦嘿,这是打算不过的节奏啊!说来惭愧,我以前向来以省吃俭用为优良传统和作风,很少大包小包的买这么多,因为我自己总是心疼钱,不舍得。所以,老公才这样说,拿我开涮。
之前大宝跟我约定,让每次下班回家都给他们带礼物,以玩具为主,有一次买了玩具和好吃的,他说,“妈妈,以后好吃的也可以成为礼物。”因为我不想总是买玩具的私心,所以,今天特意没有买玩具,而是买了一大堆吃的回来,充当礼物。
之所以愿意履行每天回家的礼物约定,是因为我觉得孩子有需求,知道他只是想通过物质的满足感受到妈妈的爱,以及自己在妈妈心目中的位置。而我,也刚好借助物质需求的满足来弥补一整天不在家陪伴的缺失。另外一个长远打算是,毕竟孩子还小,他们的需求比较容易满足,花钱少,总比以后攒够了花大钱要来得好。所以,每次上班,我都要准备回家的礼物,虽然有时候内心还是会有些不舍得,或者有些心疼钱,但是孩子也通过要玩具的方式在不断拓宽我的心量。
今天虽然因为没有玩具,大宝和小宝一开始都表达了不开心和抗议。但是,看到都是他们爱吃的,不满完就开始沉浸在被满足的欣喜中,说“妈妈,这个真好吃,是我最喜欢吃的”、“妈妈,你真好!”“妈妈,我爱你!”三个小家伙瞬间从恶魔般的指责者变身成天使般的绕指柔。这地狱到天堂的感觉真是落差太大,痛苦指数一降低,快乐指数就骤增,一下子让我如坠云端,忘乎所以。
为娘的我每天得挖空心思的投其所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但并不是每天都会被他们照单全收,有满意、有不满意、有喜欢、有不喜欢。我这花着钱还不一定换来的是阴晴还是圆缺,可想而知我这小心脏呀!不光他们会表达,我也会借机表达我自己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他们的行为表现与言语对妈妈产生的影响。因为有表达,所以有了彼此的了解,也有行为上的调整,不会成为心结和伤疤。而我也不企图控制孩子们的真实感受和反馈,而是彼此亮灯,让对方看见真实的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真实的感受,仅此而已。
昨天晚上,当他们转怒为喜后,对我那个好呀!老大和老小就像竞赛一样,纷纷争相把自己喜爱的玩具、吃的、所有能看见的东西拿来塞到我手里,以表达对我的回馈和爱。让我应接不暇,手里都抱不下了。不停地送我礼物,用他们送礼物的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喜欢和爱,几乎他们能支配的东西恨不得全部都送给我。而老二也在门外不断的呼唤我,要让我看今天买来的草莓,并作为惊喜送给我,她还自己去洗了一颗送到我手里,让我吃。孩子贴心的小举动让我内心暖暖的,很感动。三个小家伙,同时不停地妈妈、妈妈地叫着,让我头晕转向,应接不暇。而他们三个完全沉浸在付出的快乐和分享的喜悦中,想尽办法地来表现,来讨妈妈欢心。
就连奶奶多次呼唤,他们也置若罔闻。最后奶奶落寞的躺在床上,我除了开心地感受着孩子们的爱,内心也有点隐隐担心奶奶内心会不会有失落感。
同时,也不禁感叹,爱孩子,我们都爱。而懂孩子,我们不一定都懂。当我们懂孩子的时候,可能更容易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而当我们不懂孩子的时候,我们以我们的方式想当然地去爱他,他可能收到的不是爱,而是障碍的“碍”。我不禁同情起那些辛辛苦苦爱孩子,却无法得到孩子的爱的家长。可能我们需要改进我们爱的方式,提升我们爱的能力。
如果想让孩子变成天使般乖巧的孩子,那就去爱他吧,让他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他会不招自来,自动自发地做个让你满意的好孩子。
孩子的乖巧听话,是爱的副产品。被要求出来的好或许不是真的好,自愿自发的好或许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