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有“宰相词人”之称。
看完柳永的坎坷仕途,我们再来看看一位官场文坛两得意的人物,那就是和柳永同时代的太平宰相晏殊。位及人臣的大佬哪朝那代也有,但像晏殊这样堪称仕途一顺百顺的却不多,他一生安富尊荣,没有“三起三落”那样的大波折,时值四海升平的盛世年景,他也没有遭遇像“檀渊之盟”那样惊心动魄的事件。一年年,他享尽了花前月下,诗酒自在。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十岁为神童,二十、三十为才子,四十、五十为名臣,六十为神仙,可谓全人矣。”唯一遗憾的是,他只活到了65岁,不过在古代也算可以了。
晏殊自小聪明,7岁就能写文章,被视为神童。更为幸运的是,他13岁那年,当时的工部侍郎李虚已非常欣赏晏殊的才华,将自己的女儿许给他为妻。第二年,14岁的晏殊由工部尚书张知白举荐,得以目睹天颜,由宋真宗亲自面试,就此,晏殊平步青云。
14岁的晏殊,面对皇帝,表现得超乎寻常的沉稳老练,他和几千名进士一起参见殿试,面对由皇帝亲自监考的大场面,丝毫不怯场。《宋史》记载:“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宋真宗大喜之下,赐晏殊“同进士出身”(和其他进士一样,拥有同等学力)
小小晏殊,其成熟和老练远远超过了某些活过大半辈子的老臣,所以皇帝很放心地让他陪太子(即后来地宋仁宗)读书,但这并非可以高枕无忧了。
有一个例子,这位神童和晏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同样处在开国不久的盛世,同样早早地被地方官举荐到朝堂,同样被派到东宫陪皇子读书,但是他却不久就被贬出京城,一生坎坷多难,少年夭亡,这位少年就是“初唐四杰”王勃。
晏殊的一生,没有太大的波折,其间虽然也有过几次贬谪,但都不是那种“伤筋动骨”的大挫折,像唐代的李德裕、后来的苏轼那样一下子被贬到“天涯海角”的情况,晏殊从来没有经历过。所以在晏殊的词中,少有浮沉难定、世路艰难的沧桑,罕见关河冷落、乡关何处的凄凉。《四库全书》这样点评晏殊:“晏同叔赋性刚峻,而词语特婉丽。”
晚年的晏殊,虽不再担任宰相,但皇帝特意照顾,仍赐其宰相待遇、随从、仪仗的排场上也一如既往。晏殊最后病死于京城,他多年身居要位,门生遍布朝堂,尽是北宋的肱骨之臣,其中有著名的“一韩一范”(范仲淹是百代名臣,韩琦是三朝宰相)此外,还有欧阳修、宋祁、富弼、王安石等,都出自其门下。晏殊生前富贵,死后哀荣。宋仁宗亲自祭奠,谥其号为“元献”。
假如我们将柳永的词比作是一位风尘味十足、性感妩媚的女郎,那么晏殊的词就是一位端庄高贵、矜持清雅的贵族小姐,也难怪晏殊不愿意把自己的词和柳词相提并论。从源流上来说,晏殊的词,还是属于花间一脉,但不用说比柳永,就算和温庭筠、冯延巳等人的词相比,晏殊的格调都要高出一筹。晏殊的词,美丽优雅,伴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气度,在晏殊词中体现得最为完满。晏殊词中的忧伤,就像一位非常高贵有涵养的女子,遇到悲伤的事情时并不嚎叫哭骂,她只是眉间一蹙,珠泪盈盈,最为怜爱。
晏殊的词,最适合带到江南三月的古镇中去读。此时,檐牙处的燕子浅浅低回,石阶边的绿痕渐渐蔓上。趁着那幽幽的茶烟,翻开这一册《珠玉词》,直看到斜阳却照深深院。那一份深婉的情致,就此沁于心中,那一份雍容优雅的气度,也长伴于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