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灯更多的是在无声的诉说,诉说着那处光亮后的故事。城市是没有温度的,所以才会有恍如白昼的灯光,让外来者寻得一丝余温。人潮涌动的荒凉感,让人想要躲进黑夜,把自己隐藏起来。自我相处的狂欢让夜不再漫长,让人忘记了真正的自己也找到了自己正真的自己。
她的气质像极了《小时代》里的南湘,外貌也很像郭碧婷。第一次见她是在师兄的相机里,那时候,真的是被她的气质和外貌惊到。后来,在师兄介绍下认识了她,一米六的左右的个子,长长的齐腰黑发,整个人白白净净,眼神里尽是活泼,穿了一个黑色卫衣,完全就是大学生的模样。我没有办法把她和坐台小姐联系在一起。那天我们一起在师兄的工作室呆到了六点的样子,走的时候,她让我陪她去吃了关东煮。就这样我们成了朋友,偶尔约饭,大多时候都她说我听,或者都不说话。
我没有办法把她和“坏人”联系在一起,我们从来不说自己的生活状态,聚在一起彼此的话也很少。我从来不想知道她经历过什么,或者她到底有多“坏”,她也不会有太多的言语。只是偶尔来和我吃饭,一起去逛操场,有时还会和我一起去一些大课。后来日子,她突然就消失在我的世界了,毕业时,她让师兄给了我一瓶香水作为毕业礼物。才知道,她去了北京,被人养起来了。
我们相识于茫茫人海,连好好的道别都没有来得及,又匆忙赶路。各自在各自荆棘的道路上,学会了和生活谈判,在妥协中坚持。
师兄是一个从大一就立誓要做中国第二个赵铁柱的人,上学时候他接触的人,总是游走在法律或者道德的边界线。所以针对他学院有一个规定,就是每天必须去办公室报到三次。他的毕业,对于老师可以说是减压。毕业后,不顾一切去了甘肃,说要做出有历史意义的东西,后来因为经济原因,他又辗转去了北京,在酒吧里做兼职,在电视台做摄影,也做过某个歌手的策划。前几天聊天,他说,他在云南,做了自媒体。
特地去看了他的微博已经有十万的粉丝了,大多都是云南美食攻略。他靠着自媒体的收入,维持自己的拍摄,拍失独家庭、瘾君子、形婚、家暴者。他问我,要是有一天停下来,会不会变成一个笑话。当然不会,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柴米油盐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没有谁比谁做了多正确的选择。
我朋友圈真的是乱七八糟,大多都是认识了很久很久的人,我不喜欢那些突如其来的感情,也从不相信任何的一见钟情,人和人的第一感觉有太多错误的认知。
有一个朋友喜欢一个女孩6年,读书时候,午休为了让女孩多睡一会,总是会在午休铃响起来的时候,捂住女孩的耳朵。后来女孩去了北方的一个医科大学本硕连读,男孩留在了四川,两人渐渐没有了联系。女孩大一被自己的老师吸引,不顾一切在法定年龄那一天结了婚。那晚我们所有人陪着男孩,酒店的房间里,男孩哭了一整夜。后来,男孩交往了无数女朋友,习惯被人四处说是渣男,每次聊天,他喝醉都说大概这样一番话,20多岁,两手空空,要骗一个姑娘余生六十年,自己都养不活自己的时候就敢说给别人一个家呢。不能让喜欢的人陪自己熬着这么多难过的事,她本来就应该过的好一点。
爱一个人不是单纯想要占有,而是要她得到最好了,哪怕那个人不是自己也没关系。其实,这世界根本没有谁和谁天生般配,都是边走边遇,刚好是命遇见是命,那错过当然也是。都是命,不分好坏对错尊卑贵贱。
毕业时,关系最好的老师,辞去了工作,准备去上海读博。因为她恐婚,害怕一切被贴上的标签。没有人觉得一个大学女老师抽烟、纹身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去了酒吧她情愿说自己没有工作。她活在了被定义的世界,并且不能反抗。所有的一切,让她选择离开,她说,想去上海,那里包容性更强。她想要摆脱所有标签,可是这个世界真的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善良。去上海的第二周,她被导师侵犯,而这一切却没有办法诉说,这个过程有太多别人无法理解的事情。但凡在整个事件中,只要你有一个行为违反了大众给你标签,你就不会再是单纯的受害者。
主动发声的人,有太多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不是来自事情本身好,而是来被贴上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