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咨询公司,了解到很多企业在学习华为,华为做法不是教科书,背后的思想才是
不少企业学习华为,学到一半,突然之间糊涂了。原本做一个商业决策又准又狠,突然觉得确定性的机会来了,是不是也先应该写一个立项说明书;有的原先在做跨部门协同,虽然磕磕绊绊,但也算能有效推进,结果在新的权责范围内发现对方没有这个能力,却也似乎不应该越界了,该怎么办也犯糊涂了;还有几个亿、十几个亿的公司在问华为的三大委员会是如何运作的、轮值CEO怎么做的,为了让自己轻松点,搞起了轮值CEO制度。很多时候这些企业似乎是在找一个教科书上的答案,好像说华为成功了,做的一切都是教科书似的,如同书里面的答案一样,我们照做就行了,实际上这是非常危险的想法。
当然,这比我们完全处在盲区里,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更先进的管理,要好一些,但是我们也不主张这样去学习华为或者其他先进企业的做法,学习一个所谓的教科书答案。不管是华为还是苹果,还是一些成功的案例,或者是不成功的案例,我们一定要探究其本质,然后在理解本质之后,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学习与适配,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胜利。
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是在学华为,而是在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我常常讲,一个企业的进步是源自于集体思维的进步,如果大家仅仅认为我学一个获取分享制方法论,我学一个新鲜的工作方法,就认为自己在学习最好的知识了,我想是大错特错的。我们一定要对准集体思想的进步,才是组织的进步。我们一定要理解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方法论、每一个场景成功与失败背后的这些关键因素与底层逻辑。比如说分钱,很多人常常讲增量激励。增量激励被很多的咨询公司吹到天上去了,说存量激励有问题,只有搞增量激励才是正确的,但你看今年猪周期来了,养猪企业不可能都有增量,增量越大可能亏损越严重,那么就不应该给团队发奖金了吗?如果成本竞争力比所有同行都好,比上一年进步也很大,但是亏损了就不发奖金的话,谁还愿意继续奋斗呢?公司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是个长久的关系,而不是一年租期,甚至有可能你在一个项目上战略性亏损,你都应该有丰厚的奖金。有的企业就盲目去使用增量激励,没有增量就没有奖金,最后人心怎么可能抓得住?岂不是学歪了。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去学习表层,要理解背后的底层思想和思维。而这一思想的思维,要通过一次次的练习、一次次的实践、一次次的复盘、一次次的辅导、一次次的共创,把这些先进的思想融化到组织里面去,否则的话它永远不属于你,你要践行、要使用、要复盘、要思考、要总结、要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