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姑娘去看考场,不让。理由是,明天上午还有初三的两场考试。
很对!
但是,初二的明天下午考试,为什么不考虑一下呢?
更何况,校门外的示意图说考场在北楼,从南到北四幢楼,最北写着综合楼,紧挨着的没有标明楼名,然后是满墙标语的一幢,最南边的写个图书馆?
那么,哪个是北楼?
总不能明天来了再一幢幢爬上去试吧?
问问。
门卫嫌弃地说,那么明显嘛,这个是行政办公楼,那个是教师办公楼,这个就是北楼嘛!———他指着满墙标语那幢。
南楼就是那个———他指着图书馆旁边的一溜儿楼。
我不禁哑然失笑。
每个人都只能是以自己的视角判断世间万物的吧。所以,文学评论有个理论说,一切阐释都是误读。日常生活中,人们也深感,理解万岁。
想起黄晓明的名言,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实在是霸气得很真诚。
我觉得你应该懂我,但你却不懂,这是多少埋怨的唯一理由。不求甚解便可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
年岁渐长,对于可能的误解,已经不以为然,尽量避免,但决不解释。因为知道,解不解释,结局都一样。人家本来也就未必不信,解释了也未必信。
甚至已经接受了,明知别人会质疑,但依然很坦然地该干嘛干嘛。世间鼓噪,入耳不入心。
也接受了,明知是虚情假意,也配合着别人的表演。何必都求一份真呢?不过配合起来心里有点嫌麻烦,宁愿直来直去,节省心力。这可能也是个大毛病。
中午吃饭,聊起疫情,顺便聊起世界末日。有人问,如果明天早上8点世界爆炸,你现在准备干什么?
一大碗面吃得意兴阑珊之际,突然开始思考这么终极的问题,大家一下子静默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个想法,一定是自己最最珍惜的。而这一切,都事关自我,与他人理解无关。
杨绛这位百岁老人的话很对,世间曼妙,不过内心感受。
那么,就要我觉得,应该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