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黄房子就是圣堂寺。”站在村庄南面的河岸,吴小康指给母亲看。
“这条河大概有多宽呢?”小康娘问。
“大概有150米宽。”
“木桥要造这么长吗?”
“慧林师父在请刘家浜的造桥匠,具体造多长的桥有他说了算。”
“刘家浜?”
“对啊,是渭泾塘刘家浜,在明朝天顺年有个按察司回到刘家浜建造了一个寄园,后来被皇帝发现,这人就火烧了寄园,但从此刘家浜就出了许多人才,这造桥匠便是其中一个,这些都是慧林师父对我说的。”
“关于刘家浜的故事,我也听过不少,事实就是如此的。”
“娘,你也知道刘家浜吗?”
“略知道一点,康儿,你喜欢吃的鸡汤碗、大团子就是从刘家浜传出来的。”
“呵,娘,鸡汤碗是孩儿小时候最爱吃的,现在我跟着娘信佛,就不吃鸡汤碗了。”
“对对对,我们信佛,但这个鸡汤碗留在记忆里是抹不去的呀!”
最后,小康娘说:“康儿,造这坐桥,你手头的钱够不够?”
吴小康道:“娘,这个你不用担心,造桥的钱绰绰有余,慧林方丈说如果钱不够他去外村化缘,我对他说不用,我对三妹说过此事,她说造桥是好事,方便村庄乡民上香,她愿意也出一份力,她说如果需要,她愿意把多年积攒下来的金货都奉献出来,还有我想到阳澄湖里牵几网鱼,应该说造桥的钱不愁。”三妹,就是小康妻。
“三妹,真是我的好媳妇,我有这样孝顺的好儿媳,也是上辈子烧香念佛修来的,你想让子子孙孙过上幸福与安康的日子,就要真心实意地念佛啊,这个事一点不能马虎。”小康娘说。
这时候,小康妻也走过来了。她手里拿着一块厚绒肩披,对母亲说:“娘,外面风大,这个毯子披上吧。”
小康娘的心一下子暖和了,她接过厚绒披肩围在肩膀上,历经沧桑的脸上洋溢着许多的欣慰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