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就是力量
我有好几个月没回家看望母亲大人了,不是不想,是做梦都想回去。可是一到周末我就在心里琢磨着回不回去,之所以这么反复,是因为,我害怕回去后我们又一次陷入不开心的局面,怕回去和母亲说不了几句,就闹得彼此不痛快。
最近的一次回家,是母亲节那天,我参加了一次插花活动,当我看着那一束亲手插出来的鲜花时,就想着要把她送给母亲。于是,我带着花回家了。母亲自然很是高兴,可是并不接受,并说"你带回家吧,放在这浪费了,心情不好,看什么都不好看。"
我知道她又是在担心弟弟的恋爱问题,我不明白她这一辈子从来都不曾为自己而活,一直是在为孩子活,好像孩子没有结婚生子就交不了差似的。
我听了,自然想去安慰她,可是,却遭到她语言的反击,好像我这个姐姐结婚了,就不管弟弟的终身大事了一样。可这是急不来的,要缘分呀。
后来,我在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是谁错了?我们总是想把自己以为正确的观点传递给对方,而我们都互不接受,所以导致了这个局面。
我一直在痛苦里纠结着,一直在找答案。。
《原谅就是力量》里说"我们以为那是自己与父母亲之间的问题,其实是我们对人生的问题"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弦。
书里说"成年后,我们开始告诉父母如何提升人生。我们滔滔不绝地发表从媒体上看到的自我成长理论,却讶异他们没有拜服于我们所提供的伟大学说"这句话直戳我内心深处。
说的就我呀。
我总想去影响母亲,让她接受新的理念,跟上潮流,可是"他们清楚地记得我们年幼时流口水、涕泪纵横的模样,或是吃饼干时终于不把全身弄得脏兮兮的重大进步,他们在我们无法掌控基本生理功能时帮助我们走过了这些阶段,因此纳闷我们怎么会认为自己有权教导他们什么。"
我好像能理解了为什么我们和父母总是说不通,原来,他们压根看不上我们所谓的正确理论,人家吃的盐巴比我们吃的饭还多呀。
现如今,很多文章都说原生家庭里的伤痛对我们的影响,把问题导向过去,这不是要我们去苛责我们的父母,遇到什么问题都归结到原生家庭的错,而是要我们去直面我们的父母,他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虽然有的可能有好几个孩子,可对于每个孩子的相处模式,又都是第一次呀,就像"人生没有彩排"一样,他们是平凡的人,也是在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前行。
今年高考前夕,"极限挑战"栏目组录制了一段视频,让一群高三孩子在操场上站成一排,然后问了六个问题,符合问题中的一个情况,就往前一步,当六个问题结束,看看自己和同学们的起跑线差在哪里,然后靠自己的力量冲向终点。
就在看视频时,我才知道演员黄磊的起跑线是什么。我一直以为这么优秀的男演员,一定有着优渥的家庭背景,可是他的父母给他的真的不多,就连平时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让彼此感动自豪的瞬间都没有。
可这不影响他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艺人,不影响他成为一个拥有幸福力的男人,不影响他成为一个超有爱的父亲。
我们更多的要向内求答案,多问自己我可以做得怎样?我可以怎样让一段关系因我而更美好?
每一种相处模式,都会成就不同的孩子。无关对错,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接纳这一切。
作家张爱玲从小生活在缺爱的家庭里,但是她能理解父亲的坏脾气和母亲的不得已。所以成就了她敏睿的文学素养,在19岁时就写出了"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么精辟的句子。
所以,当母亲再向我诉说"弟弟恋爱进展如何,什么时候结婚"的话题时,我就会耐心地听着,并给予她同理心就好。
她在那个时候,应该是非常焦虑的吧,她也不一定要马上有个什么结果,可能只需要我陪着她感受那一段无助的时刻吧。
当我理解了她时,又觉得母亲是多么的伟大。
直面我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模式,还记得当我怀上宝贝时哪种不确定性犹如耳畔,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养育孩子,我不知道什么阶段给他买多大的鞋子和衣服,我去询问年长的同事们,我去书里找答案,她们告诉我"到时候就知道了"。
当孩子大了,身边的人都去送孩子学这学那,我也开始思索,我的孩子要学什么?
原来当了父母以后,自然而然就会为孩子考虑这考虑那,因为你的世界多了一份责任和牵挂。
年轻的我们可以去上网查资料,可以去问专家。可是我们的父母知道的资源太少,只能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
所以所处的年代不一样,看待问题的角度自然不同,接纳他们吧,父母是我们的过去,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学会接纳一切,生活会因接纳而美好和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