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小二(3)

七十年代,东北的冬天,不知道为什么那么长,又那么冷。

以至于,五冬六夏,男孩子兜里揣着的始终就没有离开过大部分要在冰上和雪里,才能见高下,分输赢的东西。

不只是我和李小二,凡是男孩子,不出意外兜里揣着的东西,几乎一模一样。

啪叽,瓶盖儿、和在大江里摸喇姑的时候,捡到的各种奇形怪状的鹅卵石。

稍微牛逼一点的人,兜里还会揣几个玻璃球。

跑起来的时候,玻璃球儿在兜里发出的那种“哗啦哗啦”清脆的撞击声,简直就是令每一个男孩子魂牵梦绕的天籁。

藏在玻璃球儿芯里那五艳六色的花瓣,真是太好看了。

尽管有些玻璃球在反复撞击之后,出现了不少密密的麻坑儿,那也丝毫不会因为品相及颜值,而影响男孩子对它的宠爱。

对于家庭条件,还不足以为自己提供超出吃饱穿暖这种基本生存保障的孩子来讲,兜里如果能揣上几个花花绿绿的玻璃球,哪怕玻璃球表皮上的麻坑儿再多,品相再次,心里也会生发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喜悦。

不过,无论家庭条件怎样,大部分孩子的兜里,偶尔也会揣着一本小人书。(连环画对专业人士来说,是一个画种。我们管它就叫小书,或者小人书)

如果小人书是最新出版的那种,一群孩子,会挤在一起。一个人负责念,其余的人,支愣着耳朵听。

碰到不认识的字,大伙儿也会大眼瞪小眼地一顿瞎猜。

事后方知,曾经那些课堂上老师还没有讲到,亦或是自己还没有学过的生字,就只能根据“有边儿的,念边儿(往偏旁部首的读音上靠),四圈有框的,念中间儿,(比如:囫囵吞枣,就是据此招法,蒙的勿仑)”去一一对号。

不论是谁第一个蒙对的,大家伙儿都会不吝赞美。

不过,即使蒙不对,也丝毫不会影响齐刷刷地趴在炕沿儿上,一起人看小人书这群孩子们的大好心情。

那是一个以小人书的多寡,论英雄的年代。

不得不说,当时,如李小二这种汗牛充栋之流,极其稀少。

即有满满登登一大木头箱子的小人书,又有摞起来要比李小二的个子高出不少的,诸如《渔岛怒潮》、《在人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之类大书的人,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孩子头儿”。

也正是因为李小二的小人书多,很多男孩子便成了他的跟屁虫儿。

耿小河那次挺悬的,只差一点儿,就把李小二在一高中院子里“捡”的那杆木头长枪,说成“偷”。

耿小河之所以,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那是另有原因的。

除了怕伤害了李小二的自尊心,对他下狠手,拿那杆木头长枪㨃他之外,另外的那点小心思,并不是怕李小二以后不带他玩那种舞刀弄枪的“战斗”。

而是,不许他来李小二家看小人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小二,是李玉刚的小名儿。 既不是小孩子互相闹着玩儿,给他起的外号,也不是跟着他们老李家的叔叔大爷家里男孩子们顺位排...
    乐健君阅读 4,117评论 4 66
  • 从我记事儿起,“老实”这个形容词就伴随着我。 小时候,邻居大娘经常来我家串门跟我爸妈拉家常,我也没啥事干,就在旁边...
    宋少侠阅读 7,243评论 0 0
  • 第1章学前儿童 “小扎!”,一声尖锐的女高音直冲霄汉,小学高高的围墙下的树枝堆中“嗖”地一声窜出个小胖墩儿,飞也似...
    难赴_8193阅读 3,493评论 0 1
  • 童年的味道A(城东篇) (009) 近日在简书里看到书友们回忆童年生活...
    肖秦阅读 3,715评论 2 9
  • 时代的烙印〈上〉 文/淡然 时代的烙印出生在不同时代的人,被深深的“打上”那个时代的印迹,那些印迹是相互区分的重要...
    三颗沙子阅读 3,517评论 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