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一如道德经》第28章
作者:山顶洞人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解析: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译文为: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译文看似清楚,但大家看起来还是雾里看花,其实真实的意思很简单:只要谦卑、处下,像溪涧一样处在底下,就会慢慢回复到婴儿的状态,而婴儿的状态就是“道”境。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译文为: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这一段的真实义是,不与人家争光,也不去炫耀,而是任劳任怨,甘做无名英雄,这样就可以“复归于无极”,还是回归于“道”境。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译文为: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这里的真实义不妨用过去的口号来解释,叫做“见荣誉就让,见困难就上”,即使被排挤、被践踏、被攻击,甚至背黑锅也无所谓,这样就可以“复归于朴”,依然是回归“道”境。
上面三点都是渐修法门,逐步地做减法,逐步的向内求,目的都是为了悟道、得道。但问题是,只怕我们很难做到,所以,我现在降低一个层次,讲讲吃亏是福的道理。现在学佛的、搞传统文化的人最喜欢说这句话,但真要他吃亏他还不乐意,因为他不懂。为什么吃亏会是福呢?
第一,我们为什么吃亏?因为我们该吃亏,用大众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业报现前了,还了这笔债反而会更顺利。法界是绝对公平的,绝对不会像现实中一样搞出很多冤假错案。
第二,我们吃亏了,不仅我们自己知道,旁人其实心里都明明白白,从而看出我们的人品,以后有什么好事都愿意与我们合作。
第三,害我们吃亏的人心里也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人是这样,我们越跟他争,他反而要争到底,甚至把我们搞惨了他才解气,当我们甘愿吃亏之后,有句话叫人心都是肉长的,他反而会有些过意不去,以后有可能在别的事上反过来帮我们。
第四,我们要真吃了亏而能心平气和的承受,这可不是简单的事,以这样的心去面对未来的工作和修行,将会一帆风顺。
第五,我们吃亏了却心甘情愿,当下就在极乐世界。
第六,最重要的,如果我们吃亏了能反观自照:吃亏者是谁?因此悟道,那可就是天大的福了。
所以,修行其实很容易,但世人往往在最容易的事上做不到。很多修行人总是在求什么秘法、加持、灌顶,总之,老是幻想着有一股巨大的神秘力量噗通一下灌入他体内,于是身体好了、事业顺了,而且开悟了……
要我说,我们不妨反观一下自己的心,我们心里是不是装满了贪嗔痴慢疑?这时候,即使佛陀、老子亲临现场给我们加持,能灌进去吗?所以,修行关键的是清理自己的垃圾。就连那些搞直销、传销的人都知道劝人空杯,因为我们空杯了,他们才能把传销的理念灌输给我们。
如果我们还在求秘法,那我告诉大家,很多所谓的秘法都是术类的东西,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真正的秘法就在佛祖的拈花微笑中,在《六祖坛经》中,在《心灯录》中,如果我们一时还悟不到,那就不妨踏实一点,只要我们时时处处能保持一份孝心、一片爱心,这就算最好的修行。
遗憾的是,很多人基本的东西做不到,却总想着找捷径成佛或往生极乐世界,试想,如果这样的人都能去佛国,那佛国的贪腐比现实社会还要严重!
“朴散则为器”,意思就是你经过修行,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成才了、成器了,就像一根木头做成了各式各样的家具、器皿,有价值了。当然,这只是字面的意思,真实义是,既然“朴”已经是“道”了,那“散”则是“道”的“用”,也就说,已经成就了,可以妙用无方了。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这里千万别把“官长”理解为现实中的官员,这个“官长”的意思是我们自己的心王真正当家做主了,不像世俗人那样都是业力的傀儡了。
“故大制不割”,“大制”就是十法界,“不割”就是没有界线,没有分别,也就说打成一片了,也就说念念常在觉中,也就说常不离佛!
特别补充:说说文字的加持力。有人非常敏感,特意去感觉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哪怕这么优美的散文,却立即使他难受。原来文章虽美,作者毕竟是世俗人,能量级依然是负数。那么,现在的很多大师就别提了,那人一听他们的名字就发抖,因为这类大师早已在地狱办了护照,属于双重户籍的人了。有人说:“那我见了那些大师怎么还满心欢喜呢?”很简单,苍蝇喜欢什么?别以为我在骂人,本人曾经就比苍蝇还脏!
反过来,成就者写的任何文字都是正能量的,何况是究竟法。比如达摩祖师的《悟性论》《血脉论》,湛愚老人的《心灯录》。这些法宝不仅仅是理上究竟,文字间还存有作者的清静意识流,当我们不用意识去读它们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接受这些大成就者的加持。有人又说:“我怎么感觉不到?”请问苍蝇会喜欢桂花香吗?
若有人反问:《佛道一如道德经》这本书怎么样?说实话,本人胆小,怕下地狱,所以特意请高人逐字逐句地看过,也就相当于开光了。谁要以这本书为基础,再去看《悟性论》《血脉论》《心灯录》,如果被负能量所染,我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