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有句俗话,“七月秋风渐渐凉,八月不离棉衣裳”,真的好有道理。
时值今日,已是农历七月底。早上感觉凉嗖嗖,夜里有点冷冰冰。于是,早起长衣长裤,夜间已盖上棉被。
晚三下后,做为高三的班主任,该去教室守晚四了。秋风带着丝丝凉意,裹挟着路上的行人,真有点说不清是“秋爽”的惬意,还是入秋的寒意。
走进教室,大多数孩子在座位上埋头学习,或看书或做题。洁白的墙壁、旋转的吊扇、明亮的灯光、用功的孩子、温暖的氛围……站在讲桌前,环视教室的情景,眼里流出的是欣赏,内心涌起的是喜悦。
带着隐隐的感动,轻轻地走下讲台,慢慢地踱着、静静地循视着――
一个男生书桌边,一只徐徐旋转的小风轮吸引了视线――白色纸质的风轮,用一根针固定在废弃的塑料油笔管上,尖尖的油笔头插在桌边的缝隙里……
书生气的男生,淘气、朝气;有创意的手工,简单、巧妙;静静转动的风轮,从容、悠闲;男孩额前微微翕动的头发,随意、自信……
无声地审视着,远观近察。突然读到一种诗意,就象在欣赏一幅画。不由在心里吟诵:七月秋风渐渐凉,吊扇风轮还在忙……
时间过得好快!
记得高三开学时,刚进入农历七月。虽说节气已是“立秋”,但体形庞大的“秋老虎”迟迟走不过去。白天,屋外依是赤日,能将人晒焦;夜间,室内闷热似蒸笼,令人心慌神乱。天花板上的吊扇整天价地转着,送来的空气依旧是闷热抑或是烦躁的……
但是,节气毕竟不骗人。立秋之后,一天的时间明显分出早晚了,不似之前的二十四小时炙热,不分黑夜与白昼。立秋后的早上,似乎有了些许的“凉爽”,晚上也有丝丝的凉意,日子也好过了些。
回想起有一天早读时,有一名女生坐在教室外的台阶上,双膝屈着,书本翻开铺在腿上,两肘支在两膝上,双手托起着什么东西。走近才看清,这个女孩一手端着一架小风扇,另一手端着电源――风扇的储电池,装模作样地看着翻开的书本。
“有多热?如此尽心竭力地端电扇托电池的,占着两只手,如何翻书?心思都操在电扇上,如何读书?”
女孩有点羞涩,又有一点倔强。她紧紧地抿着嘴,心不甘情不愿地放下手中的“宝贝”,显然很是舍不得……
没过几天,又在教室里发现了相类似的“宝贝”。一名男生的书桌上,放着两个大的“物件”――一台风扇、一只蓄电池。无论电池还是风扇,都比前面那个女生的大几个码,使原本拥挤的书桌上,多了“强有力”的竞争者,显得书和本都有些多余。
“纳凉?它能胜过头上的电扇?炫富?哪比给教室装个空调来的高级?我们等着你的高调炫富啊。”
男孩红着脸,将电扇和蓄电池放到下面,还书桌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这才开始静下心来,认真地做着资料上的习题……
“七月秋风渐渐凉”。七月初,坐在教室,自然之风,吊扇之风,小扇之风,都不一定真能让人凉快,于是我们便追求着“心静自然凉”的境界。
七月末,“秋老虎”不紧不慢地走过,还能看到尾巴在晃,“热力”已不似以前那么可怕了。白天,走在户外,能感受到“秋高气爽”;夜间,躺在床上,需加盖棉被,以抵挡“秋寒袭来”。
“七月秋风渐渐凉”。家家户户的空调都歇了;扇子,也该收起来了罢,纸扇、竹扇、电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