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写完《女孩子为什么不要结婚》,紧接着又看到一个著名心理学家Jordan Peterson为年轻女孩录的视频,大意就是两点:第一,你会拥有一个工作,而不是事业,而工作只是挣钱的,没有意义;第二,事业或工作不是生命的本质目的,家庭才是,亲密关系和孩子才是。如果到40岁还没结婚就是迷失的灵魂。有了孩子以后,会发现孩子才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东西。
我很想知道是不是这样?现在有很多人是到40岁还没有家庭没有生育的,那就是迷失的灵魂了吗?不至于吧。以前看过一个百岁老人的采访,长寿的秘诀就是远离男人多喝粥,看着也不像是迷失的灵魂啊!
这个问题其实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恋爱甜蜜,婚姻幸福,家庭美满,和爱人和孩子的亲密关系都建立的很好,势必是要牺牲一部分事业的;可如果立志要成就一番事业,恨不得天天研究工作,家庭方面肯定也不会很温馨美满。韩国电影《寄生虫》里就可以看到,如果抛去钱的因素只看家庭关系,其实富人家是比不上穷人家的。
我还有几年也40岁了,因为做了几年全职妈妈,所以预计到40岁不会因为没结婚没生孩子而迷失灵魂,但是事业方面却不知道会如何发展。因为这个社会并不尊重全职妈妈,也不认可全职妈妈的付出,所以目前求职并不太顺利;但是我也并不知道如果这些年一直在工作,找工作是否会更容易。
选择总是会带来一些后果,我并不后悔辞职做全职妈妈的决定,只是很遗憾社会和招聘市场对年龄的歧视。这些公司啊,感觉是相亲市场找对象的,如果结了婚生了孩子还年龄大,就不愿意给offer。这样下去,哪个女的敢结婚生娃呢,顾得了家庭就顾不上事业,是社会在逼女人做选择!可有多少女人敢放弃事业呢?婚姻法也是只看经济条件,全然没有保护全职妈妈的意思!社会和法律环境如此,过来人的各种惨痛教训又那么多,女人的选择是非此即彼,当然要为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
有些外国的法律是支持一方全职带孩子的,通过延长带薪产假,育儿补贴,家庭纳税调整等措施,相关方利益得到了保证,孩子也不用做留守儿童,女人要选择结婚生娃也不会有牺牲,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可以谈论女人要不要结婚生娃,因为这个选择是公平的,不以必须牺牲为代价。
事业和家庭当然可以同时拥有,代价就是孩子不是由亲生父母带大的,在最小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被隔代教育或保姆教育甚至留守教育,遗留隐形看不到的心理问题。如果父母能认识到并尽量陪伴,那亲子关系也可以得到发展。可事实是,父母本身也是人,工作结束再陪伴孩子的时间先不论长短,质量很难保证。
有的母亲选择工作不带小宝宝,美其名曰是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这是很冠冕堂皇的说法,我认为在孩子长大以后父母的工作可能会有榜样的作用,但是3岁以前的榜样作用微乎其微!
所以俄国三年带薪产假是非常有必要并且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要知道人类的生长周期非常慢,一岁才会走路,一到两岁才会说话,三岁才能上幼儿园,18岁才成年,而我们的产假却只有五个月,结果不是强行戒奶就是背奶,总之宝宝从五个月开始就吃不上新鲜母乳了!不关注母亲的福利其实就是不关注儿童的幸福,连新鲜的母乳都没资格喝,还说什么是祖国的花朵!
所以如果社会政策和法律环境不改变,女人选择不结婚不生育大概率也不会成为“lost soul”!毕竟还有生活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lost soul这个说法太严重了!